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春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春分之中醫釋義

一、節氣與人體相應
春分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晝夜均而寒暑平,天地陰陽之氣趨於平衡。中醫理論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節律相應,春分時節肝氣旺盛,主升發疏泄,對應五行之「木」,與春季生發之性相通。此時人體陽氣初升,氣機由內向外舒展,故養生當順應「春生」之勢,以調達肝氣為要。

二、經絡針刺之應
《靈樞·九針》提出「左脅應春分」,揭示人體局部與節氣的對應關係。左脅屬肝膽經分野,春分時針刺此處可助疏泄肝鬱,調暢氣機。若誤時而刺(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所言「夏刺春分」),則易耗傷肝氣,反致倦怠乏力。此說體現中醫「因時施治」的原則,強調針刺須合四時之序。

三、春分養生之要
中醫認為,春分時節需注重「調和陰陽」:

  1. 飲食:宜甘平清淡,如春芽、韭菜等助陽之物,佐以枸杞、菊花養肝明目,避免過食酸收之味妨礙氣機舒展。
  2. 起居:夜臥早起以應陽氣升發,廣步於庭以舒筋活絡。
  3. 情志:戒怒抑鬱,保持心境平和,使肝氣條達而不鬱滯。

四、病理易發傾向
春分時風邪當令,肝陽易亢,臨床常見眩暈、頭痛、目赤等風陽上擾之症,或脅脹、噯氣等肝鬱乘脾之候。治療上可配合針灸太衝、期門等穴,或選用逍遙散類方劑疏肝解鬱。

此節氣之論,既涵蓋天人相應的整體觀,亦貫穿中醫診療的時空維度,為傳統醫學獨特之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