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實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實腹脹
證名 胃實腹脹為傷寒腹脹之一,屬裏實證範疇,因表邪已解,腸胃實熱內結所致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腫脹總論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明腑實,燥熱與宿食糟粕搏結於腸胃,阻滯氣機,升降失常而發為腹脹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:腹部脹滿堅硬,按之疼痛拒按,甚者可見腹滿如鼓。
- 伴隨證候:身熱不惡寒(裏熱外蒸)、汗出不止(熱迫津泄)、大便不通或燥結如羊屎(燥熱內結)、煩躁譫語(熱擾心神)、口渴飲冷(熱盛傷津)、小便短赤(熱灼津液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厚乾燥,或見焦黑芒刺;脈象多沉實有力,或滑數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傳裏:太陽表證未及時清解,邪熱內傳陽明,化燥成實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積滯不化,鬱而化熱,灼傷津液,形成燥屎內結。
- 氣機壅滯:實熱壅塞胃腸,腑氣不通,濁氣不降,上逆則滿,下閉則脹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瀉熱通腑、行氣除脹,遵循「通因通用」之法。
- 代表方劑:
- 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,峻下熱結,適用於痞滿燥實俱重者。
- 小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減芒硝,輕下實熱,適用於痞滿為主而燥結較輕者。
- 調胃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去厚朴、枳實,加甘草,緩和瀉下,適合燥實偏重而氣滯較輕之證。
鑑別診斷
- 脾虛腹脹:腹脹時輕時重,按之柔軟,伴食少便溏、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- 肝鬱腹脹:脅腹脹滿,隨情緒波動增減,噯氣頻作,脈弦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·陽明病篇》:「陽明病,胃家實是也。」強調胃實為陽明腑證核心。
- 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:「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。」指出實脹須攻下之治則。
此證多見於傷寒陽明腑實階段或雜病中腸胃積熱者,臨床需結合脈證,辨明燥熱與氣滯之輕重,靈活選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