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實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實秘

定義
胃實秘為中醫病名,指因胃腑實熱積滯所致的大便秘結之證。此證型首見於《醫述·大便》,與《潔古家珍·雜方》所載「胃實而秘」相呼應,特點為能正常飲食,但伴隨小便短赤、腹部脹滿等實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燥熱之品,積滯化熱,灼傷胃津,致使腸道失潤。
  2. 胃火亢盛:情志鬱結或外邪化熱,導致胃腑火熾,熱邪下迫大腸,耗傷津液,傳導失司。
  3. 氣機壅滯:胃腸氣機不暢,實熱內結,糟粕難以下行,形成燥屎內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乾結難解,數日一行,排便時肛門灼熱。
  • 兼症:脘腹脹滿拒按、口臭口乾、煩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厚燥,脈滑數或沉實有力。

治療原則
清瀉胃熱、潤腸通便 為主,經典方劑如下:

  • 麻仁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胃熱腸燥,以火麻仁、杏仁潤腸,大黃、厚朴瀉熱行滯。
  • 七宣丸(《外臺秘要》):針對實熱壅盛,以柴胡、黃芩清解鬱熱,大黃、枳實導滯通腑。
  • 調胃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若熱結較重,可酌加芒硝軟堅瀉下,配合甘草調和胃氣。

相關證型鑑別

  • 與「實秘」關係:胃實秘屬「實秘」範疇,但專指病位在胃,由胃腑實熱引發。
  • 與「腸燥便秘」區別:後者多因陰血虧虛、腸失濡養,常見於老年或產後,無明顯胃熱之象。

古籍參考
除《潔古家珍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胃家實」為陽明病機,而《醫學正傳》進一步闡述:「胃實則濁氣不降,故大便為之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