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實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實熱
證名:胃實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胃腑受邪氣壅盛,兼有熱象之證候。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,屬「胃腑實熱」範疇,多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辛燥,或外邪化熱內傳,導致胃中氣機壅滯,熱邪熾盛而成。
病機與臨床表現:
胃主受納腐熟,其氣以降為順。若熱邪蘊結胃腑,氣機失和,則見消谷善飢、腹脹;熱灼津液,故口渴引飲、口唇乾燥;胃經循行於頭面,熱邪上擾,可致頭痛如瘧;胃火上衝,則見喜噦(呃逆);若熱毒壅滯經絡,或發為乳癰、缺盆腋下腫痛。此外,身熱、心懸(煩躁不安)、溺黃等症,皆屬胃熱外燔、下注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:
治宜清胃泄熱,通降腑氣。
- 代表方劑: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、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,或依證選用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
- 用藥思路:以黃連、石膏直折胃火;生地、知母涼血滋陰;升麻、丹皮散熱解毒;若兼便祕,可佐大黃以通腑泄熱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:
- 胃陰虛:雖有口渴,但舌紅少苔,脈細數,與實熱之舌紅苔黃、脈洪大不同。
- 脾胃濕熱:兼見苔膩、脘悶嘔惡,熱象夾濕,與純實熱有異。
胃實熱證多見於中醫「陽明病」或雜病範疇,臨床需辨明熱邪輕重及兼夾病機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