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脘內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脘內癰
定義與典籍溯源
胃脘內癰為中醫病名,係指發生於胃脘部位之內部癰腫病變。此病名最早見載於《素問·腹中論》:「此下則內陰,必下膿血;上則迫胃脘,生鬲俠胃脘內癰。此病久也,難治。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,勿動亟奪。」其所述乃描述一種位於胃脘部之癰腫病變,並根據病灶所處位置(臍上或臍下)以辨病情之順逆。
病因病機
根據中醫理論,胃脘內癰之形成主要涉及以下病理機制:
飲食失節
過食肥甘厚味或醇酒辛辣,致脾胃積熱,熱毒內蘊,氣血壅滯,久而化腐成癰。
情志內傷
七情過極,尤其是憂思憤怒,肝氣橫逆犯胃,氣機郁滯,濕熱內生,久則血瘀肉腐。
外邪侵襲
風熱之邪內犯陽明,或寒邪外束,鬱而化熱,蘊結胃脘。
久病耗損
中焦氣虛,衛外不固,易受邪侵;或陰虛火旺,灼傷胃絡,皆可成癰。
證候表現
胃脘內癰之主要臨床表現包括:
- 胃脘部持續性疼痛,按之痛甚,或有腫塊可觸及
- 初起可見發熱惡寒、口苦咽乾等表證
- 成膿期則見高熱不退、煩渴引飲、嘔吐物或帶膿血
- 潰破後可見嘔吐膿血或大便中排出膿血
- 舌質多紅或紫黯,苔黃膩或黃燥
- 脈象多數、滑數或弦數
診斷要點
四診合參
- 望診:面容憔悴,或見面色潮紅;舌質紅或紫黯,苔黃膩
- 聞診:口氣穢臭,或嘔吐物帶腐臭氣味
- 問診:詳細詢問病程發展及症狀變化
- 切診:胃脘部觸診或有壓痛、拒按,甚可觸及腫塊
辨證要點
當辨明以下幾個關鍵病理階段:
- 初期(熱毒蘊結):胃脘疼痛伴外感症狀
- 成膿期(肉腐成膿):高熱、局部腫痛明顯
- 潰膿期(膿毒外泄):嘔吐或排出膿血
治療原則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初期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
- 托毒排膿:適用於成膿期,方用透膿散合五味消毒飲
- 益氣養陰:適用於潰後膿血大泄,方用益胃湯合生脈散
藥物加減
- 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郁金
- 血瘀顯著者,加丹參、赤芍
- 熱毒熾盛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
- 陰傷津虧者,加沙參、麥冬
預後判斷
古藉《素問》已指出「此病久也,難治」,並提出「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」之辨證要點:
- 逆證:病灶位於臍上,表示病勢向上發展,易生變證,預後較差
- 順證:病灶位於臍下,說明病勢向下,膿毒可有出路,預後相對較好
病程久暫亦為重要判斷指標,新病易治,久病則氣血耗傷,治療較為棘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