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脘內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脘內癰,又稱胃脘癰,是指胃脘部位的內癰。《素問·腹中論》中記載:「此下則內陰,必下膿血;上則迫胃脘,生鬲俠胃脘內癰。此病久也,難治。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,勿動亟奪。」

發病原因
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可損傷脾胃,導致胃脘內癰。
  • 情志不遂: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悲傷等,可導致氣機鬱滯,痰濕內生,形成胃脘內癰。
  • 外感六淫:如風寒、暑濕、燥熱等邪氣侵襲,可導致胃脘內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胃脘部位疼痛、脹滿、灼熱、拒按。
  • 伴有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祕結等症狀。

診斷: 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,如胃鏡檢查、腹部B超等,可以做出診斷。

治療方法

  • 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。
  • 常用中藥有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白花蛇舌草、蒲公英、金銀花等。
  • 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治療方法。

預防措施

  1. 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胃脘部位疼痛、脹滿、灼熱、拒按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