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脘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脘癰

病名:癰之發於胃脘部位者,又稱胃脘內癰胃癰

源流與病機
本病因飲食不節、七情鬱結,或外感寒邪,致熱濁之氣壅塞胃脘,使氣血凝滯而成。早期見中脘穴處隱痛微腫,連心而痛,寒熱交作。

臨床表現與分型

  1. 未成膿期(瘀血凝聚):

    • 脈象遲緊
    • 宜散瘀清熱,可用清胃射乾湯
  2. 成膿期(熱毒熾盛):

    • 身熱不退、咯吐膿血,脈象洪數
    • 治宜排膿解毒,用赤豆薏苡仁湯
    • 膿瀉後可輔以益氣,如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
內癰與外癰之別

  • 內癰:生於胃腑,與飲食積熱相關,膿成則潰向內腑。
  • 外癰(《瘍科心得集》所述):
    • 位於中脘穴皮里膜外,初起漫腫,漸轉焮紅成膿。
    • 多因過食醇酒厚味,濕熱蘊結,脾陽不運,氣血凝滯所致。
    • 治法參考外癰條目。

古籍依據

  • 《素問·病能論》指出:「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。」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強調火郁與外寒相搏為病機關鍵。

總結
胃脘癰以熱毒瘀滯為本,辨證需分膿成與否,內外癰之別,並依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