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脘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脘癰是一種疾病,指的是在胃脘部位發生的癰腫。這種病症在《素問·病能論》中有提到,表示人的胃脈失常,熱氣聚集在胃口而無法順利流通,導致胃脘部位形成癰腫。胃脘癰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、情緒波動、火氣聚積等因素引起,同時也可能受到外界寒氣的影響,使胃脘充滿熱濁之氣而形成癰腫。

胃脘癰的臨床表現為腹部中脘穴處隱痛微腫,疼痛連及心臟,身體出現寒熱的感覺,脈搏緩慢緊縮。如果身體發燒不退,咳嗽吐出膿血,脈搏強烈而快速,則表示已經形成膿腫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清胃射干湯、赤豆薏苡仁湯等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作用的藥物。排膿後,需要進行補氣的治療,可以配合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
另外,也有一種胃脘癰是指在中脘穴位置形成的癰腫,分為外癰和內癰兩種。外癰形成在皮膚與黏膜之間,初期是局部腫脹,逐漸變得紅腫並形成膿腫。內癰則形成在皮膚與黏膜之下的組織內,初期是隱痛,逐漸腫脹,有時能夠感覺到硬結。外癰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外癰的相關治療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