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心痛

胃心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厥心痛之一種,因胃腑病邪上逆乘心所致,以脘腹脹滿、胸悶心痛為主要特徵。其名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,記載:「厥心痛,腹脹胸滿,心尤痛甚,胃心痛也。」指出此證與胃氣上衝、心脈受阻相關。

病因病機
胃心痛多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,導致胃氣滯塞,濁陰不降,上逆擾亂心脈。胃與心脈相通,當胃失和降,氣機壅滯,則「胃脘當心痛」,並可牽連兩脅,甚至影響咽喉氣機,見「咽膈不通」之症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描述:「胃心痛者,腹脹滿,不下食,食則不消」,強調其與脾胃運化失常之關聯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心窩處(胃脘)劇痛,常伴脹滿感,疼痛可上衝至胸膺,甚則放射至兩脅。
  2. 兼症:腹脹、胸悶、噯氣、食慾不振,或進食後脹痛加劇,或見嘔吐、吞酸。
  3. 舌脈:舌苔多厚膩或黃膩,脈象沉弦或滑數,反映氣滯、食積或濕熱內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通滯理氣:清代《張氏醫通》提出,胃心痛多因氣滯食停,治宜行氣導滯,方如越鞠丸加減,或枳實導滯湯
  2. 溫中化濕:若兼寒濕內阻,可用草豆蔻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,以草豆蔻、乾薑溫胃散寒,配合木香、砂仁行氣止痛。
  3. 清熱解鬱:若鬱久化熱,見口苦、苔黃,宜清熱解鬱湯(梔子、黃連配伍香附、陳皮),瀉火兼調氣機。

鑑別診斷
胃心痛需與其他厥心痛(如肝心痛、腎心痛)及真心痛(心系急症)區分:

  • 肝心痛:多因情志引發,痛引少腹,伴煩躁易怒。
  • 真心痛:痛徹胸背、冷汗肢厥,屬危急重症。
    胃心痛病位偏中焦,預後較佳,然久病不癒可累及心脈,故需及時調理。

典籍拓展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詳述胃心痛與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相關,強調「上支兩脅」之病機特點,並列舉針灸配穴(如中脘、內關)以調和脾胃。歷代醫家多從「胃氣逆則心痛」立論,治法重視「通降胃腑」,體現中醫「腑病治臟」與「心胃同治」之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