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虛

胃虛為中醫學常見證候,泛指胃之生理功能衰退或虛弱所導致的病證,可因胃氣虛、胃陰虛等因素引起。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胃虛患者常見「脛寒不得臥,惡寒淅淅,目急,腹中痛,虛鳴……時寒時熱,唇口乾,面目浮腫」等症狀,反映胃腑失於濡養或溫煦,影響其受納、腐熟水穀之功用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氣虛:多因飲食不節、過勞耗氣,或久病傷及胃氣,致胃失和降,運化無力。臨床表現為食慾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噯氣頻作、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等。
  2. 胃陰虛:常因熱病傷陰、辛辣燥食過度,或情志鬱火灼津,致胃中陰液虧損,虛熱內生。症見飢不欲食、胃脘嘈雜、口乾咽燥、大便乾結、舌紅少津等。

分型與證治

  • 胃陽虛(胃虛寒):屬胃氣虛之甚者,兼見陽氣不足,症見胃脘冷痛、喜溫喜按、嘔吐清涎、四肢不溫,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理中湯加減。
  • 胃氣虛:以消化功能減弱為主,治宜益氣健脾,方用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。
  • 胃陰虛:以陰津虧損為特徵,治宜滋養胃陰,方用益胃湯或沙參麥冬湯。

兼證與鑑別

胃虛常與脾虛並見,形成「脾胃虛弱」,二者相互影響,但病位有異:胃主受納,病多見脘腹症狀;脾主運化,病多見腹瀉、水腫等濕困之象。此外,胃陰虛需與肺陰虛、肝陰虛鑑別,後二者分別伴隨咳嗽少痰或脅痛目澀等臟腑專屬症狀。

胃虛之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其重視舌脈變化。胃氣虛者舌淡苔白,脈弱;胃陰虛者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療上強調「虛則補之」,然須分清氣血陰陽,對證施藥,以恢復胃腑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