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虛,中醫名詞,是指因胃氣虛、胃陰虛所出現的病證。

脈經》卷二:「胃虛……病苦脛寒不得卧,惡寒淅淅,目急,腹中痛,虛鳴,……時寒時熱,唇口乾,面目浮腫。」

胃虛的症狀主要有:

  1. 胃脘部不適,常有隱痛、鈍痛,飯後加重,空腹減輕。
  2. 食欲不振,進食無味,大便溏薄。
  3. 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四肢冰冷。
  4. 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胃虛的治療,以補益胃氣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常用中藥有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、芡實、麥冬、玉竹等。

胃虛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清淡,少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  2. 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如新鮮蔬菜、水果、豆製品等。
  3. 飯後不宜立即平躺,可以適當散步,以促進胃腸蠕動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精神緊張、情緒激動。

胃虛患者如果症狀較重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