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胃虛,中醫名詞,是指因胃氣虛、胃陰虛[1]所出現的病證。
《脈經》卷二:「胃虛……病苦脛寒不得卧,惡寒淅淅,目急,腹中痛,虛鳴,……時寒時熱,唇口乾,面目浮腫。」
胃虛的症狀主要有:
胃虛的治療,以補益胃氣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常用中藥有:人參、白朮[4]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、芡實、麥冬、玉竹等。
胃虛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:
胃虛患者如果症狀較重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參考資訊
胃陰虛 - A+醫學百科
胃脘_百度百科
教你从大便形状来判断健康 - 知乎 - 知乎专栏
白朮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