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顀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顀尾

顀尾,又稱「尾骨」,位於脊柱最下端,由3至5塊退化之尾椎融合而成,形如倒三角形,上接骶骨,下緣游離。在中醫理論中,顀尾屬「尻骨」範疇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與腎氣、髓海及下焦功能密切相關。

經絡與臟腑聯繫

  1. 督脈所繫
    顀尾為督脈起始部位之一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督脈「貫脊屬腎」,主一身之陽氣。顀尾氣血通暢與否,影響陽氣升發及脊柱穩固。
  2. 膀胱經循行
    足太陽膀胱經「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」,其經筋結於尻(顀尾),與腰腿活動、下肢氣血運行相關。

生理功能與病理意義

  1. 腎氣外應
    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」,顀尾雖為退化的骨骼,但其狀態可反映腎氣盛衰。若顀尾疼痛、酸軟,多與腎虛、督脈空虛或寒濕滯絡有關。
  2. 跌僕損傷
    外力撞擊或久坐壓迫顀尾,易致局部氣滯血瘀,症見刺痛、活動受限,屬「骨錯縫」範疇,可配合手法復位或針灸調理。
  3. 婦科與二陰疾患
    顀尾鄰近胞宮(子宮)與肛門,若此處氣血不暢,可能牽連下焦,見於痛經、痔瘡等症,常取「長強穴」(位於顀尾下端)調治。

古籍考據
明末醫家李瀠於《身經通考》明確記載顀尾為「尾骨」,並論及其與腰骶部疾病的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進一步描述顀尾損傷之治法,強調「手法接續」與「藥物溫通」並重。

針灸與腧穴應用
顀尾附近之「長強穴」(督脈之絡穴)為臨床常用要穴,主治腰脊強痛、泄瀉、癲狂等。針刺時需斜向上進針,避開直腸,以調和陰陽、通督益腎。

綜言之,顀尾雖為人體退化結構,然在中醫整體觀下,其生理、病理均與經絡臟腑相應,為診療下焦及脊柱疾病之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