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虛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虛喘

病名:指因胃氣虛弱,氣機升降失調所致之氣喘證候。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,亦稱「胃氣虛喘」。此症多因久病、大病耗傷中氣,或脾胃長期虛弱,導致胃氣虧損,無力攝納,氣逆上衝而發喘。

病因病機
胃屬陽明,主受納腐熟,其氣以降為順。若胃氣虛弱,則降攝無力,氣逆於上,擾動肺金,引發喘促。此外,脾胃為後天之本,胃虛常兼脾弱,中焦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布,進一步加劇氣虛不攝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氣喘持續,動作尤甚,呈「抬肩擷肚」之狀(呼吸時肩頸用力、腹部起伏明顯)。
  • 伴胃氣虛症狀,如食欲不振、脘腹痞滿、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。
  • 若兼胃寒,可見畏寒喜溫、噯氣清冷、舌淡苔白滑;胃陰不足者,則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中氣虧虛型

    • 治法:補益中氣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五味子湯(五味子、人參、麥冬等)或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減,輔以杏仁宣肺、陳皮理氣、白術健脾,共奏益氣斂肺之效。
  2. 胃虛兼寒型
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降逆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理中丸(人參、白術、乾薑、甘草)加胡椒、吳茱萸等溫胃散寒之品,以助陽氣升發,斂降逆氣。
  3. 胃陰不足型

    • 治法:滋養胃陰,潤降氣機。
    • 方藥:益胃湯(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生地)合麥門冬湯,加入枇杷葉、代赭石等以降逆安中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必讀》提及:「胃虛氣逆,呼吸短促」,強調胃氣不固對氣喘之影響;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」,說明中焦虛弱與肺氣不降之關聯。

此症須與單純肺氣虛喘、腎不納氣之喘鑑別,其關鍵在於是否兼見明顯胃系症狀,如納差、脘悶等。治療上注重「補土生金」,通過調理脾胃以助肺氣肅降,方為治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