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虛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虛汗
病證名: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又稱「胃怯汗」,屬中醫汗證範疇,專指因胃氣虛弱所致之自汗證候。
病因病機:
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,其氣以降為順,以充為榮。若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久病耗傷,致胃氣虧虛,中焦失斡,氣不攝津,則腠理不固,津液外泄而為汗。此證尤多見於小兒脾胃未充,或成人素體胃弱,復加調養失宜者。
臨床表現:
汗出範圍多見於頭部至臍部之間(即「上至頭,下至臍」),面色㿠白無華,四肢倦怠乏力。常伴隨食欲不振、脘腹痞滿、口淡無味、舌質淡嫩、脈虛弱等胃氣不足之象。
證候辨析:
胃虛汗與其他汗證有別:
- 陽虛自汗:汗出畏寒,身冷脈沉,責之腎陽或衛陽不足。
- 陰虛盜汗:寐中汗出,醒則汗止,多伴顴紅舌絳。
胃虛汗則以「局部汗出兼脾胃虛弱」為特徵,病位明確在中焦,與單純表虛或陰陽失和者不同。
治法方藥:
治宜「益胃斂汗」,核心在補益胃氣,固攝津液。傳統以益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方: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)為基礎,加減運用:
- 若氣虛甚者,加黃耆、黨參以補中益氣;
- 汗多不收,加麻黃根、浮小麥以固表止汗;
- 兼脾濕者,佐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理論延伸: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云:「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。」胃氣虛則營衛化生不足,衛外不固,汗液疏泄失常。此證亦與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相關,胃虛累及全身氣機,故斡旋中州為治本之策。
(註:本文純粹從中醫理論與文獻角度闡述,不作臨床指導之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