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虛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虛秘

胃虛秘為中醫病名,指因胃氣虛弱所致之大便秘結證候,屬「虛秘」範疇。首見於《醫述·大便》,而《潔古家珍·雜方》進一步描述其特徵:「胃虛而秘者,不能飲食,小便清利。」此病機關鍵在於胃氣不足,運化失職,導致腸道傳導無力,糟粕滯留而成秘結。

病因病機

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,其氣以降為順。若脾胃素虛、久病耗傷,或飲食失調損及胃氣,皆可導致胃虛。胃氣虧虛則受納無權,故見「不能飲食」;胃失和降,影響大腸傳導,加之氣虛推動無力,遂生便秘。此外,胃虛常兼脾陽不振,水穀不化,故小便清利,與實熱秘之小便短赤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大便燥結或雖不硬但排出困難,伴隨食少納呆、脘腹痞悶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苔白、脈細弱等胃氣虛弱之象。與其他虛秘證型(如氣虛秘、血虛秘、陰虛秘)相比,胃虛秘尤以飲食銳減、胃脘不舒為辨證要點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益胃通降」為原則,前人主張用厚朴湯(出自《潔古家珍》),方中厚朴苦辛溫,下氣寬中,配伍健脾益胃之品,共奏醒胃通腑之效。臨床亦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,或配伍枳朮丸、生白朮等,以補虛行滯。若兼陽虛者,可佐以乾薑、肉蓯蓉溫運中焦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「脾約證」區別,脾約乃脾陰不足、腸燥津虧所致,常見於虛人外感誤汗後,症見大便乾硬如粟,伴口乾,治宜潤腸通便(如麻子仁丸)。而胃虛秘重在胃氣不降,少有陰傷燥熱之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