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陽
胃陽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胃腑之陽氣,與胃陰相互對應,二者協調運作,共同維持胃的正常生理功能。胃陽主温煦與推動,促進胃的受納、腐熟水穀之功;胃陰則主濡潤與制約,使胃陽不至過亢。二者平衡,則胃之消化機能順暢,飲食得以化為精微,輸布全身。
胃陽虛弱時,其温煦與推動之力不足,陰寒之邪易乘虛而入,導致胃失和降,運化失職。臨床表現為:胃脘冷痛、喜温喜按、飲食不化、脘腹脹滿、嘔吐清涎或未消化食物、食欲不振等。此類證候常見於脾胃虛寒或久病陽氣虧損之患者。
《臨症指南醫案·脾胃》提及:「胃陽受傷,腑病以通為補,與守中必致壅逆。」意指胃陽受損時,治療當以通降為法,恢復胃氣的通暢下行之性;若過用固守滋補之品,反易造成氣機壅滯,加重症狀。
胃陽與脾陽關係密切,二者同屬中焦陽氣,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陽不足常影響胃陽,反之亦然。胃陽虛者,治宜温中散寒、益氣健胃,可選用理中湯、黃芪建中湯等方劑加減。
胃陽的盛衰亦與飲食習慣相關,長期過食生冷或寒涼之品,易損傷胃陽;而適度攝取温性食物,如生薑、大棗等,有助於扶持胃陽,維持胃腑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