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陰
基本概念
胃陰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概念之一,指稱胃腑所蘊藏的津液精華物質,為胃腑正常生理功能發揮所必須的物質基礎。在中醫學臟腑陰陽屬性劃分中,胃陰與胃陽相對而存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約,共同維繫胃之「受納腐熟」功能運作。
生理功能
胃陰主要具有以下生理作用:
- 滋潤胃腑:濡潤胃體,防止燥火內生
 - 輔助腐熟:參與水穀精微的初步消化過程
 - 調和胃氣:制約胃陽過亢,維持胃氣和降之性
 - 滋養經絡:為足陽明胃經提供物質基礎
 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知飢少納,胃陰傷也。」即指出胃陰不足時,雖有飢餓感但食慾減退的特徵性表現。
病因病機
胃陰虧損主要形成機轉包括:
- 熱邪傷陰:外感溫熱病邪或內生鬱熱長期耗傷
 -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致使肝鬱化火,橫逆犯胃
 - 久病虛損:慢性疾病遷延導致陰液暗耗
 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燥熱或嗜酒無度
 - 藥物損傷:長期服用辛溫燥烈之品
 
《溫熱論》指出:「舌絳而光亮,胃陰虧也」,此為臨床重要辨證要點。
臨床表現
胃陰不足常見證候有:
- 口咽乾燥,渴欲冷飲
 - 胃脘隱痛,飢不欲食
 - 乾嘔呃逆,噯氣頻作
 - 大便乾結,小便短少
 - 舌質紅絳,苔少或光剝
 - 脈象細數無力
 
治療原則
胃陰虛證基本調治原則為「甘涼濡潤」,常用治法包括:
- 養陰益胃法:適用於單純胃陰不足
 - 清熱生津法:適用於熱盛傷陰證型
 - 滋陰降火法:適用於陰虛火旺證型
 - 甘酸化陰法:適用於陰液耗傷嚴重者
 
代表方藥
常用於胃陰不足的經典方劑有:
-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冰糖
 - 麥門冬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麥冬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
 - 增液湯(《溫病條辨》):玄參、麥冬、生地
 
單味藥多用甘寒濡潤之品,如石斛、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天花粉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