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癰
胃癰為中醫病名,屬癰疽之一,指癰毒結聚於胃脘部位之病症。首見於宋代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二十八,與「胃脘癰」同義,後世醫籍多沿用此稱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胃癰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、嗜酒無度,致使濕熱蘊結脾胃,久則化毒成癰。
  2. 情志內傷:憂思郁怒,氣機不暢,肝鬱犯胃,氣滯血瘀,久而化熱釀膿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熱或寒邪內侵,與胃腑積熱相搏,氣血壅塞,腐肉為癰。
  4. 正氣虛弱:脾胃素虛,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邪毒乘虛內聚。

臨床表現

胃癰之證,多見胃脘部脹滿疼痛,初起隱痛,漸轉劇痛,拒按,或可觸及硬塊;伴隨發熱惡寒口乾苦噁心嘔吐,甚則吐膿血;舌質紅或絳,苔黃膩,脈數或滑數。若膿成潰破,可能見嘔出膿穢之物,或便下膿血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毒壅盛

    • 主證:胃脘灼痛劇烈,高熱煩渴,便秘尿赤,舌紅苔黃燥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瀉火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大黃牡丹皮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濕熱瘀阻

    • 主證:胃脘脹痛纏綿,嘔惡納呆,身熱不揚,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,活血消癰。
    • 方藥:薏苡附子敗醬散合三仁湯加減。
  3. 氣血兩虛(癰潰後期)

    • 主證:潰後膿出稀薄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
    • 治法:托裡生肌,補益氣血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提及胃癰「由榮衛不和,陰陽壅滯,氣血壅遏,熱聚不散,化而為膿」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胃癰初起,中脘穴必隱痛微腫,寒熱如瘧,身皮甲錯,無咳嗽,咯吐膿血。」

病位與經絡

胃癰病位在胃脘(中院穴附近),與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;若兼見脅痛,則涉足厥陰肝經。其病理演變多經歷「氣滯→血瘀→熱腐→成膿」之過程,與西醫「胃膿腫」或「化膿性胃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整體辨證,非僅局部病灶。

此症屬外科急重症,歷代醫家強調早期辨證,若失治誤治,恐致毒邪內陷,甚則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