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脹

胃脹為中醫病名,屬「脹病」範疇,主要表現為脘腹脹滿、胃脘疼痛,並伴隨特定症狀如嗅覺異常、飲食障碍及排便困難。其病因病機與脾胃功能失調、氣機阻滯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之:

病因病機

  1. 寒氣上逆
    中醫認為胃主受納、脾主運化,若陰寒之氣上犯胃腑,導致胃陽受遏,水穀難以腐熟運化,壅滯於中焦,遂生脹滿疼痛。《醫醇賸義》指出:「陰寒之氣上逆,水谷不能運行,故脹滿而胃痛。」寒性凝滯,影響氣機升降,故見大便難、食欲不振。
  2. 氣機鬱滯
    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易致肝氣犯胃,使胃失和降,氣滯於脘腹,發為脹痛。此類患者常伴噯氣、脅肋不舒等症。
  3. 脾胃虛弱
    長期勞倦或稟賦不足,脾胃運化無力,水濕停聚,久則化生濕濁,阻遏中焦氣機,形成虛實夾雜之脹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核心症狀:胃脘部脹滿、疼痛,按之柔軟或拒按。
  • 伴隨症狀
    • 鼻聞焦臭(《靈樞》稱「鼻聞焦臭」),因胃中水穀停滯,腐化異常,濁氣上蒸所致。
    • 飲食減少,因胃氣不降,受納受阻。
    • 大便困難,乃寒凝氣滯,傳導失司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溫中散寒
    針對寒邪內侵,方選《醫醇賸義》所載「溫中平胃散」,以乾薑、厚朴等溫通中焦,平胃散調和脾胃氣機。
  2. 理氣和胃
    若屬氣滯,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,疏解肝鬱,和胃降逆。
  3. 健脾化濕
    脾胃虛弱者,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方,益氣健脾,佐以行氣化濕。

補充說明

胃脹與「痞滿」「腹痛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痞滿多屬無形邪阻,以悶塞感為主;胃脹則常見有形之滯,且痛感明顯。古籍《靈樞·脹論》將五臟六腑之脹分述,胃脹特指胃腑氣機壅滯之證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其與寒、濕、氣滯之關係,豐富其辨治內涵。現代中醫臨床亦結合舌脈(如舌淡苔白膩、脈沉遲),細審寒熱虛實,以擬定方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