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蒸
病名,屬二十三蒸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書中記載:「骨蒸,舌下痛。」胃蒸為虛勞骨蒸證候之一,常與陰虛內熱、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中醫病因病機
胃蒸多因長期勞倦、七情內傷,或久病體虛,導致胃陰不足,虛火內生。胃為水穀之海,主受納腐熟,若胃陰虧虛,無以制陽,則虛熱內蒸,發為胃蒸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虛火旺,熱邪蒸灼胃絡,故而出現相關症狀。
臨床表現
胃蒸典型症狀包括:
- 舌下痛:虛熱上炎,燔灼舌絡,致舌下灼痛或乾澀。
- 口乾咽燥:胃陰不足,津液虧損,故口咽乾燥,渴喜冷飲。
- 胃脘嘈雜:虛火擾胃,脘部似飢非飢,或伴有燒灼感。
- 午後潮熱:陰虛生內熱,故午後或夜間熱勢明顯,伴顴紅、盜汗。
與臟腑關係
胃蒸雖病位在胃,然與腎陰不足密切相關。腎陰為諸陰之本,若腎陰虧虛,不能上濟胃陰,則加重胃中虛火。故臨床常見胃腎陰虛並見之證,治療需二者兼顧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胃蒸歸於「骨蒸」範疇,泛指虛勞內熱蒸燔骨竅之病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釋,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蒸病之發,多由陰虛火動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,骨蒸多因「陰虛陽亢,熱從內發」,與胃蒸病機相合。
治療方向
中醫治胃蒸,以滋陰清熱為主,常用方劑如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或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,旨在養胃陰、降虛火。若兼腎陰虧虛,可合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填精,壯水制火。
胃蒸屬虛勞久病,病機多纏綿,需辨明陰虛與虛火之輕重,方能用藥精準,緩圖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