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之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之關
胃之關為中醫藏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:「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」此處「關」意指關鍵樞紐,強調腎臟在胃與水液代謝之間的調節作用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腎主水液代謝
腎為先天之本,主司水液的氣化與排泄。《內經》謂「腎者水臟」,其通過開闔功能調節膀胱,使水液得以正常輸布與排泄。水飲入胃後,經脾運化上輸於肺,肺氣肅降,水液下歸於腎;腎陽的溫煦與氣化作用,則使清者上輸周身,濁者下注膀胱。若腎氣不足,氣化不利,則「關門」失司,導致水濕停聚。 - 與脾胃的關係
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脾主運化水濕,而腎陽(命門之火)為脾胃運化的原動力。若腎陽虛衰,火不暖土,則胃中水穀難以腐熟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臨床可見中焦痞滿、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。此即「關門不利」致水液泛溢的病理表現。
臨床病理聯繫
- 水腫機制:腎失氣化,水液停聚,泛溢肌膚,形成陰水(多見下肢腫、按之凹陷)。
- 痰飲病: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,水濕凝而為痰,上犯肺竅則咳喘,留滯中焦則脘痞。
- 關格病:腎氣衰竭時,關閘功能徹底失調,表現為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候。
與其他臟腑的協同
腎為胃之關的功能,需與肺(通調水道)、脾(運化水濕)、三焦(決瀆之官)共同完成。例如「肺為水之上源」,若肺失宣降,可影響腎的納水;而「脾虛濕盛」日久亦會損傷腎陽,形成脾腎陽虛之證。
總結
「胃之關」突顯腎在水液代謝中的核心地位,其氣化功能直接影響脾胃運化與全身水液平衡。此理論為中醫治療水腫、痰飲、泄瀉等病症提供了重要依據,如溫腎利水(真武湯)、健脾溫腎(實脾飲)等治法,均由此衍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