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之五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之五竅

胃之五竅,見載於《靈樞·脹論》,乃中醫學術體系中,對胃氣運行通道之關鍵門戶的總稱。此五竅並非胃腑本體直接具有五個孔竅,而是指與胃氣相通、共同構成消化傳化之道的五處重要關隘,分別為咽門、賁門、幽門、闌門、魄門

一、五竅之具體指涉

  1. 咽門

    • 位於食道之上端,為飲食入口之首要關卡。《難經》稱「咽為胃之系」,主司納穀,協同口齒完成咀嚼吞嚥,將水穀下傳至胃。中醫理論中,咽門功能與「胃氣上承」密切相關,若胃氣逆亂,可致咽部噎塞、呃逆等症。
  2. 賁門

    • 位於胃之上口,銜接食道。《醫宗金鑒》言其「司開闔以防上逆」,具調節胃氣升降之功。若賁門失司,胃氣上衝,則見嘔吐、反酸等症。
  3. 幽門

    • 為胃之下口,連接小腸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幽門者,深遠之義,言胃氣由此深入小腸。」此處乃胃中腐熟之水穀轉輸小腸的樞紐。若幽門氣機窒塞,可致脘腹脹滿、完穀不化。
  4. 闌門

    • 位於小腸與大腸交接處,《醫學入門》稱其「分利水穀糟粕」,主司泌別清濁。清者(精微)由脾轉輸,濁者(糟粕)下傳大腸。此竅功能失調,易生泄瀉或便秘。
  5. 魄門

    • 即肛門,為大腸之末竅,亦稱「鬼門」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魄門亦為五臟使」,不僅排泄糟粕,更能反映五臟氣機(如肝鬱可致魄門滯澀)。其啟閉順逆,關係全身氣化。

二、五竅與胃氣之關係

《類經》闡明:「自胃脘至大腸,皆屬胃氣所行。」五竅雖分佈於不同部位,然皆賴胃氣推動以司其職。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其氣貫通上下,使五竅開闔有度,共成「閭里門戶」之效——

  • 上竅(咽門、賁門)主受納,貴在通降;
  • 中竅(幽門、闌門)主傳化,重在通調;
  • 下竅(魄門)主排泄,需與肺氣肅降、腎氣固攝相協。

三、理論延伸

中醫臟象學說強調「整體聯絡」,五竅之常與病,皆可辯證追溯至胃氣盛衰。例如:

  • 咽門不利或涉胃陰不足;
  • 幽門鬱阻常因胃中積滯;
  • 魄門失約可能源於胃氣虛陷。

此理論不僅用於解釋病理,更指導臨床用藥——如通降胃氣以治噎膈(賁門)、升提中氣以固脫肛(魄門),體現中醫「以竅調腑,以腑調全身」的治療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