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主腐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主腐熟:中醫臟象學說之胃腑核心功能釋義
一、詞源溯義
「胃主腐熟」為中醫臟象理論中胃腑的核心生理功能,首見於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:「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谷。」其中「腐熟」二字形象揭示胃將有形飲食物進行初步分解、發酵的動態過程,猶如自然界的有機物腐化降解,為中醫「取象比類」思維之具體呈現。
二、解剖定位與三焦歸屬
胃屬六腑之一,解剖定位於中焦,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以「中焦如漚」喻其功能,強調其猶如漚物發酵般將水穀轉化為食糜。此過程需中焦氣化的參與,故《脾胃論》指出:「胃為水穀之海,主腐熟而運化精微」,足見其與脾運化功能相表裏,共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。
三、生理機制探微
- 陽氣溫煦為動力
胃之腐熟依賴胃陽的溫煦推動與胃陰的濡潤調和。胃陽激發胃中酵素(中醫稱「胃中生氣」)的活性,促使水穀分解;胃陰則防過熱燥化,維持「燥而不烈」的環境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言:「胃陽主氣,氣旺則能化糟粕,蒸精液」,闡明陽氣主導性。 - 津液參與為媒介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穀入於胃,脈道以通,血氣乃行」,暗示胃中津液能軟化食物,助胃氣「消磨」。明代醫家張景岳進一步解釋:「胃司受納,脾司運化,一運一納,化生精氣」,強調腐熟過程中津液與氣化的協同作用。
四、病理關聯舉隅
若胃陽不足,則腐熟無力,症見脘痞、嗳腐食臭(如《傷寒論》「穀不化」之述);胃火過盛則腐熟過速,易現消穀善饑(《素問·病能論》謂「胃中熱則消穀」)。此二者皆可影響食糜下傳小腸的質地與時序,繼而波及全身氣血生成。
五、與其他臟腑的互關係統
- 與膽腑協同
膽汁疏泄有助胃腐熟,《東醫寶鑑》稱「膽汁合於胃,則能化食」,體現肝膽對胃功能的調控。 - 與大腸傳導相應
胃腐熟後食糜需「下傳糟粕」,與大腸主津功能呼應,形成「胃實則腸虛,腸實則胃虛」的動態平衡(《內經》「更虛更實」理論)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