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主降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主降濁,乃中醫臟象學說中闡述胃生理功能之重要術語。「濁」者,源於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所載「受谷者濁」,特指經口腔攝入之飲食水谷,包含有形食糜與精微物質。此功能與「脾主升清」構成升降相因之動態平衡,共為中氣運化之核心樞紐。

從氣機運行而言,胃氣以通降為順。食物經腐熟後,其濁陰之氣須賴胃氣下傳至小腸,「化物出焉」,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稱「水谷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」,揭示其「實而不滿」的傳導特性。此過程不僅體現在有形食糜的推進,更包含三焦氣化中「中焦如漚」的升騰與降濁雙向調控。

在經絡層面,足陽明胃經下行之性與其功能相應,《靈樞·經脈》言胃經「下膈屬胃絡脾」,其氣血下行為順。若胃失和降,則濁陰壅滯,可現噯氣、呃逆、脘脹等症,《溫病條辨》稱為「胃氣壅滯,濁邪上干」,甚則影響大腸傳導而見便秘。

與臟腑關係上,胃降濁功能需肝氣疏泄協調,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,助胃氣下行;亦賴肺肅降之功,因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肺金清肅之氣可助胃土降濁。故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」,實涵五臟氣機相輔相成之妙。

在病機演變中,胃不降濁可形成病理產物,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述「宿食內停」多因「胃氣不得下降」,久則化生痰飲、食積等濁邪。而陽明府實證之「痞滿燥實」,實為胃降功能失司,濁熱內結之重證。此說深化《傷寒論》「胃家實」理論,示後世通降胃氣在治療學之要義。

歷代醫家對胃降理論多有發揮,李東垣雖重脾升,亦強調「胃虛則氣逆」;葉天士更創「甘涼濡潤以養胃陰」法,從陰陽互根角度完善降濁學說。現代研究顯示,此功能與胃腸激素分泌、蠕動波傳導等現代生理機制存在內在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