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主受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主受納
生理學名詞,為胃腑的核心功能之一,指胃具有接受、容納飲食水谷的作用。中醫理論強調,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其受納功能是消化吸收的基礎,亦是氣血化生的源頭。《靈樞·玉版》云:「人之所受氣者,谷也;谷之所注者,胃也;胃者,水谷氣血之海也。」這段經文明確指出,人體賴以生存的氣血精微,皆源自飲食水谷,而胃正是承載與初步處理水谷的關鍵臟腑。
胃主受納的功能表現,與胃氣的盛衰密切相關。胃氣平和,則受納有序,飲食如常;若胃氣上逆,則可能出現嘔吐、噯氣、反胃等症狀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食入即出」;而胃氣虛弱時,雖感飢餓,卻難以消化攝入之食,稱為「飢不受谷食」。此類病機多與胃陰不足、胃陽虛衰,或外邪干擾(如寒邪客胃、熱邪犯胃)相關。
胃與脾的協作關係,進一步體現於「納運相合」的生理特點。《景岳全書·飲食門》載:「胃司受納,脾司運化,一納一運,化生精氣。」胃主受納,將水谷暫存並腐熟為食糜;脾主運化,將食糜轉化為精微物質並輸布全身。兩者一升一降,共同維持人體氣血津液的生成與代謝。
此外,胃的受納功能亦與其他臟腑相互影響。例如,肝主疏泄,能調暢氣機,若肝氣犯胃,可導致胃失和降,出現脘脹、噯氣;腎陽為脾胃運化的根本動力,腎陽不足則可能引發胃寒不納。
總言之,「胃主受納」不僅是單純的物理容納,更包含中醫對消化系統整體功能的高度概括,強調胃氣調和為後天之本的重要環節。歷代醫家對胃腑功能的論述,均以「受納」為根基,進而延伸至治療與調養的原則,如「保胃氣」「存津液」等臨床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