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足陽明經病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足陽明經病證

胃足陽明經病證,係指足陽明胃經經氣運行異常所導致之病症。足陽明胃經為十二經脈之一,其循行起於鼻旁(迎香穴),下行環繞口唇,沿頷部、耳前,上額角,再下行經頸部、胸部、腹部,至下肢外側,終於足次趾外側端(厲兑穴)。此經多氣多血,主司消化與營養輸布,故其病證常反映於頭面、胸腹及下肢等循行部位,亦與胃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足陽明胃經異常時,可出現兩類病證:

一、是動病(經氣變動之病)

若外邪侵擾經氣,則見:

  • 灑灑振寒:惡寒顫抖,如冷水淋身。
  • 善呻、數欠:頻頻嘆息或呵欠,反映氣機不暢。
  • 顏黑:面色晦暗,因陽明氣血失調,濁陰上泛。
  • 惡人與火:病甚時畏懼與人接觸及火光,乃陽明熱盛擾神。
  • 聞木聲則驚:聽聞聲響易受驚恐,屬胃氣上逆、心神不安。
  • 獨閉戶而處:喜獨處暗室,甚則登高而歌、棄衣狂奔,為陽明熱極生狂之象。
  • 賁響腹脹:腸鳴腹脹,乃經氣逆亂於腹。
  • 骭厥:小腿前側(骭部)氣逆冷痛,因經氣上衝所致。

二、所生病(經脈所主之病)

足陽明主血,其病多與血分及循行部位相關:

  • 狂瘧、溫淫:熱邪熾盛,發為狂躁或熱性疾病。
  • 汗出、鼾衄:陽明熱迫津外泄,或鼻衄不止。
  • 口喎、唇胗:口角歪斜、唇部瘡瘍,因經脈滯於口唇。
  • 頸腫、喉痹:咽喉腫痛,乃熱毒上攻。
  • 大腹水腫:腹部脹滿如水積,因氣化失司。
  • 下肢腫痛:循行部位如膝臏、股、足跗等處腫痛,甚則足中指不用。
  • 寒熱之辨:氣盛則身以前(胸腹面部)燥熱,消穀善飢、小便黃赤;氣虛則身寒慄,胃中寒凝而脹滿。

《脈經·胃足陽明經病證》另載臨床常見證候,如胃脘心痛、飲食不下、膈塞不通、便秘或泄瀉等,均與胃經氣機失調相關。此類病症之機轉,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飲食,或情志失調,導致經絡氣血壅滯或虛衰,進而影響胃腑功能。

胃足陽明經病證之治法,須循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或針灸以調氣,或藥餌以和血,總以疏導陽明、調和氣血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