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梃
中醫病名釋義
鼻梃,在中醫學中為一專有病名,主要涵蓋兩種鼻腔病變情況:
- 鼻中息肉:指鼻腔內生長的良性贅生物,屬中醫「鼻息肉」範疇
- 鼻腔惡性腫瘤:指發生於鼻腔內的惡性病變,屬中醫「惡核」範疇
病因病機
鼻中息肉(良性)
中醫理論認為鼻梃(息肉型)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- 肺經濕熱:肺開竅於鼻,肺經蘊熱,濕熱熏蒸,痰濁凝滯鼻竅
-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痰濕上犯鼻竅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滯鼻絡
- 風寒外襲:外感風寒之邪,鬱久化熱,灼津成痰,結聚鼻竅
鼻腔惡性腫瘤(惡性)
中醫對鼻腔惡性病變的認識:
- 毒邪蘊結:外感毒邪,或內生毒熱,久蘊不散,腐蝕血肉
- 正氣虛損: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虧虛,邪毒乘虛而入
- 痰瘀互結:痰濕內生,氣滯血瘀,痰瘀膠結,化生惡核
- 七情內傷:長期情志抑鬱,氣機逆亂,氣血失和,積久成瘤
臨床表現
鼻中息肉
- 鼻塞逐漸加重,呈持續性
- 嗅覺減退或喪失
- 鼻腔分泌物增多,質黏稠
- 頭昏頭脹,記憶力減退
- 檢查可見鼻腔內光滑、半透明腫物,多呈灰白色
鼻腔惡性腫瘤
- 鼻塞進行性加重,藥物難以緩解
- 鼻衄(鼻出血)反覆發作,量或多或少
- 面部麻木或疼痛
- 眼球突出或視力障礙(晚期)
- 頸部淋巴結腫大(轉移徵象)
- 檢查可見鼻腔內腫物表面不平,易出血,或有潰爛
中醫辨證分型
鼻中息肉常見證型
-
肺經濕熱證
- 鼻塞流黃稠涕
- 口苦咽乾
- 舌紅苔黃膩
- 脈滑數
-
脾虛濕盛證
- 鼻塞頭重
- 納呆便溏
- 舌淡胖有齒痕
- 脈濡緩
-
氣滯血瘀證
- 鼻塞日久
- 頭痛固定
- 舌暗或有瘀斑
- 脈弦澀
鼻腔惡性腫瘤常見證型
-
熱毒蘊結證
- 鼻衄色鮮紅
- 口乾口苦
- 舌紅絳苔黃
- 脈弦數
-
痰瘀互結證
- 鼻塞持續
- 頭痛如刺
- 舌紫暗苔膩
- 脈弦滑
-
氣陰兩虛證
- 鼻衄時作
- 神疲乏力
- 舌淡紅少苔
- 脈細弱
古籍記載
- 《外科正宗》:「鼻梃者,由肺經濕熱內蒸,如朽木而生芝菌也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鼻梃生於鼻內,形如石榴子,漸大下垂,窒塞孔竅,氣息難通。」
- 《瘍醫大全》:「鼻梃有善惡之分,善者形圓光滑,惡者形敗潰爛。」
與現代醫學對應關係
中醫「鼻梃」概念對應現代醫學的:
- 良性鼻梃:鼻息肉(Nasal polyps)
- 惡性鼻梃:鼻腔惡性腫瘤(如鱗狀細胞癌、腺癌等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