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鼻梃,病名。

  1. 系指鼻中息肉。詳見鼻息肉條。
  2. 系指鼻腔內惡性腫瘤。

《醫學入門》曰:「鼻梃,鼻中息肉也。其狀如梃,故名。」

《醫宗金鑒》曰:「鼻梃,乃鼻中息肉之變,其狀如梃,故名。多因鼻中寒濕,或因風熱,或因痰火,或因血瘀,或因外傷,或因先天不足,或因後天失調,以致鼻中息肉生長,日久成梃。」

鼻梃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鼻塞、流涕、嗅覺減退、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耳聾、視力模糊、眼花、胸悶、氣短、心悸、失眠、多夢、健忘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乏力、腰膝酸軟、四肢麻木等。

鼻梃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蒼耳子、白花蛇舌草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夏枯草、白茅根、地丁、紫花地丁、馬齒莧、金錢草、蓖麻子、皂角刺、穿山甲、三七、白附子、天南星、半夏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等藥物配伍治療。

鼻梃的預防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保持鼻腔清潔,避免鼻腔感染。如果出現鼻塞、流涕、嗅覺減退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