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病是中醫學重要病證範疇,其理論體系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成熟於明清溫病學派。以下從經典理論、病因病機、辨證體系及分類詳述: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- 《內經》奠基
- 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首提「溫病」之名,指出其與時令氣候密切相關。
- 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載「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」,描述溫病典型脈證。
-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出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奠定伏邪理論基礎。
-
《難經》分類
《五十八難》將溫病歸為廣義傷寒之一,與中風、濕溫等並列,曰:「傷寒有五……有溫病。」
二、病因病機特點
- 外感溫邪為本
溫病主因感受溫熱病邪(如風熱、暑熱、燥熱),或伏寒化溫而發,具有明顯季節性。 - 傳變迅速,易傷陰津
溫熱之邪性屬陽,易從口鼻或皮毛侵入,循衛氣營血或三焦傳變,過程中多見熱盛津傷、化燥動風之變。
三、辨證論治體系
- 衛氣營血辨證
- 衛分證:發熱微惡寒、口微渴,治宜辛涼解表(如銀翹散)。
- 氣分證:壯熱煩渴、汗出脈洪,治宜清熱瀉火(如白虎湯)。
- 營分證:身熱夜甚、斑疹隱現,治宜清營透熱(如清營湯)。
- 血分證:耗血動血、神昏痙厥,治宜涼血散血(如犀角地黃湯)。
-
三焦辨證
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以三焦為綱,上焦主肺衛,中焦主脾胃,下焦主肝腎,針對病位深淺施治。
四、溫病分類舉要
-
新感溫病
- 風溫:春季風熱襲肺,初起見咳嗽、發熱。
- 暑溫:夏季暑熱內熾,多見高熱、煩渴。
-
伏邪溫病
- 春溫:冬寒內伏,春日發為裏熱證。
- 溫瘧:《金匱要略》載其「但熱不寒」,邪伏少陽所致。
-
特殊類型
- 溫毒:熱毒壅盛,見大頭瘟、爛喉痧等。
- 秋燥:燥邪傷津,分溫燥與涼燥。
五、治法與方藥特色
溫病治療注重「透邪外達」與「顧護陰液」,除經典清熱法外,發展出:
- 芳香開竅法:如安宮牛黃丸治熱陷心包。
- 息風通絡法:如羚角鉤藤湯治熱極生風。
- 養陰生津法:如增液湯治腸燥便秘。
溫病理論融合了《內經》伏邪學說與明清衛氣營血辨證,構成中醫外感熱病學核心內容,與傷寒學說互為補充,豐富了中醫辨治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