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維(經穴別名)

胃維乃中醫學中對特定經穴之別稱,首見於唐代王燾所著《外台秘要》。此名為地倉穴之古稱,屬足陽明胃經要穴,在中醫經絡理論與臨床應用中佔有重要地位。

經絡歸屬與定位

胃維(地倉)為足陽明胃經之腧穴,位於面部,具體位置在:

  • 口角外側,當口角旁開約0.4寸處
  • 正坐或仰臥時,可於口角水平外延與鼻唇溝延線之交點取穴
  • 與手足陽明經、任脈相交會,故有"交會穴"之特性

名稱考釋

"胃維"一名蘊含深刻中醫理論:

  • :明示其屬足陽明胃經
  • :《說文》解為"系也",寓含此穴有維繫胃經氣血、調節胃腑功能之意
  • 後世多稱地倉,"地"喻指口唇部,"倉"表貯藏,象徵此穴主司口部營養之輸布

功能特性

本穴在中醫理論中具多重功效:

  • 通調胃經:宣導陽明經氣,治胃火上炎諸證
  • 疏利口齒:主治口角喎斜、流涎、齒痛等口頰疾患
  • 濡養筋脈:改善面頰肌肉痿弛或攣急
  • 清熱祛風:對治風熱襲絡所致的面癱

古典醫籍記載

歷代醫家對胃維(地倉)多有論述: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"地倉,主口緩不收,不能言語,手足痿躄不能行"
  • 《鍼灸大成》:"主偏風口喎,目不得閉,腳腫,失音不語"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:"地倉主療口流涎,失音不語眼瞤動"

臨床配伍

中醫針灸治療時,常與他穴相須為用:

  • 配頰車、合谷治口眼喎斜
  • 配承漿治流涎不止
  • 配下關治齒齦疼痛
  • 配太衝、陽白治面肌蠕動

現代應用

當代中醫臨床主要用於:

  • 面神經麻痹(口眼歪斜)
  • 三叉神經痛
  • 口腔潰瘍
  • 面肌痙攣
  • 咀嚼功能障礙

刺灸要法

從傳統針灸學角度:

  • 針刺方向:一般斜刺0.3-0.5寸,或平刺向頰車穴
  • 灸法適用:可溫和灸5-10分鐘
  • 得氣特徵:局部酸脹感常擴散至整個頰部

此穴見證了中醫腧穴命名的哲學思想與臨床智慧的結合,體現了古人"以名釋用"的穴性闡釋傳統,在面部疾病的治療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