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消(消渴病之一)
胃消,屬中醫消渴病範疇,由胃火熾盛、津液耗傷所致,以多食易飢、大渴引飲為主要特徵。該病名見於《辨證錄·消渴門》,與「中消」症狀相近,然病機側重於胃腑燥熱灼陰,進一步可累及脾腎。
病因病機
胃消之成,多因過食肥甘厚味,積熱內蘊,或情志鬱結化火,致使胃中陽明燥熱亢盛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提及「二陽結謂之消」,二陽即指陽明胃與大腸,胃火熾盛則腐熟水穀之力過亢,雖能食而反耗陰津,故見「消穀善飢」;熱灼津液則口乾煩渴,飲水自救。然胃火不降,津液不布,故飲一溲二,形體反瘦。
臨床表現
- 消穀易飢:胃火灼盛,食物速腐,患者雖多食卻仍感飢餓。
- 煩渴引飲:熱盛津傷,渴喜冷飲,飲水量多卻難解其燥。
- 小便頻數:胃火下劫腎陰,水液直趨下焦,尿量多而味甘(古稱「尿甜」)。
- 體瘦乏力:津液耗散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肌肉失養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清胃瀉火、滋陰生津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:
- 閉關止渴湯(《辨證錄》):黃連、石膏清胃火,玄參、麥冬滋陰,佐以人參益氣生津。
- 止消湯:天花粉、知母清熱潤燥,生地、山藥補脾腎之陰。
- 白虎加人參湯:適用於胃熱津氣兩傷,見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者。
相關鑑別
- 中消:同屬消渴,但病位更廣,常兼脾虛或腸燥,方如調胃承氣湯加減。
- 上消(肺消):以口渴多飲為主,少食多尿,治宜潤肺清熱,如消渴方。
- 下消(腎消):小便頻數且渾濁,腰膝痠軟,方選六味地黃丸。
胃消若遷延不癒,可發展為陰虛及陽,或氣陰兩虛之證,治療需隨證變通,兼顧健脾益氣或溫補腎陽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治消之道,當先辨虛實」,臨床需細察火熱與陰虛之孰輕孰重,方能投藥得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