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瀉

胃瀉,又稱胃泄。主證大便完谷不化。《醫林繩墨.泄瀉》:「胃瀉色黃,食飲不化,此胃有虛寒也。」《醫宗金鑒.雜病心法要訣》以傷食作瀉為胃瀉。詳見胃泄、傷食瀉條。

胃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以大便不成形、稀薄、色黃、量多、質稀、無臭、完谷不化、食後加重、腹痛不適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乏力、納呆等為主要臨床表現。

胃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不當:暴飲暴食、飲食不潔、生冷油膩、過食辛辣等均可引起胃瀉。
  2. 情志不遂:情緒激動、精神緊張、憂思過度等可導致胃氣不和,脾胃功能失調,引起胃瀉。
  3. 外感六淫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,引起胃瀉。
  4. 脾胃虛弱:脾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,如果脾胃功能虛弱,則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引起胃瀉。
  5. 其他疾病:如腸道感染、肝硬化、糖尿病等疾病,也可引起胃瀉。

胃瀉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不同。如果是飲食不當引起的胃瀉,可以通過飲食調理來緩解。如果是情志不遂引起的胃瀉,可以通過心理疏導、情志調節來緩解。如果是外感六淫引起的胃瀉,可以通過中醫辨證施治,使用中藥治療。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胃瀉,可以通過健脾益胃、消食化滯的中藥治療。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胃瀉,則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。

胃瀉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不暴飲暴食,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  5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胃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但如果治療及時、方法得當,是可以治癒的。因此,如果出現胃瀉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