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瀉(Gastroenteritis)

胃瀉,又稱胃泄,指的是大便不成形、稀薄、顏色黃、量多、質稀、無臭、食物不消化、食後加重、腹痛不適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乏力、食慾不振等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。

病因

胃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不當:暴飲暴食、飲食不衛生、食用生冷油膩、食用辛辣等食物都可能引起胃瀉。
  2. 心理因素:情緒激動、精神緊張、過度憂慮等情緒變化可能影響脾胃功能,引起胃瀉。
  3. 外界環境:受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邪的侵襲,胃腸功能可能受到幹擾,導致胃瀉。
  4. 脾胃虛弱:如果脾胃功能虛弱,消化吸收功能就會下降,可能引起胃瀉。
  5. 其他疾病:腸道感染、肝硬化、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胃瀉。

治療方法

胃瀉的治療方法依病因而異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:

  • 飲食調理:如果胃瀉是由飲食不當引起的,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習慣和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來緩解症狀。
  • 心理疏導:如果胃瀉是由情緒因素引起的,可以嘗試透過放鬆心情、調節情緒來緩解症狀。
  • 中醫治療:如果胃瀉是由外界環境或其他因素引起的,可以尋求中醫師的建議,使用中藥治療。
  • 健脾益胃:如果胃瀉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,可以選擇中藥健脾益胃、消食化滯的治療方法。
  • 病因治療:如果胃瀉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,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。

預防方法

以下是一些預防胃瀉的方法:

  1. 飲食注意:避免食用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保持飲食清淡且易消化。
  2.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:不暴飲暴食,適量進食,定時定量,避免過度飲食或飢餓。
  3. 調節情緒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憂慮。
  4. 個人衛生: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洗手、飲食器具清潔衛生。
  5. 適度運動:保持適度的身體活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儘早就醫是治療胃瀉的重要措施,以免延誤病情。胃瀉通常是一種輕微的疾病,但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,可能加重症狀或引發其他併發症,因此對於持續或嚴重的胃瀉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