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病勞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病勞復
病證名,屬勞復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溫病勞復候》。此證指溫病初癒之際,患者體內津液尚未完全恢復,氣血猶虛,若過早從事勞動或過度活動,致使陽氣浮動,生熱化火,熱邪乘虛再度深入經絡,引動餘邪,導致疾病復發。
病機與特徵
溫病(如風溫、春溫、暑溫等)多因外感溫熱邪氣而生,易耗傷陰津,病後雖表面症狀消退,然臟腑氣血仍處於虛弱狀態。《內經》所言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反之,若正氣未充而強行勞作,氣機過度耗動,虛熱內生,與殘留之溫邪相合,遂成「勞復」。其證可見:
- 身熱再起:低熱或潮熱,多伴口乾咽燥。
- 氣陰兩虛:神疲乏力,汗出短氣,舌紅少苔。
- 經絡鬱熱:或見頭痛、肢節痠痛,脈細數。
與其他勞復之異同
溫病勞復與「傷寒勞復」不同,後者多由寒邪初癒、過勞傷陽所致,而溫病勞復以陰虛內熱為主,病位多涉上焦與陽明經。若熱邪深入,可能轉為「食復」或「房勞復」,然此證核心在於「動血耗氣,餘熱復熾」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主張以清餘熱、益氣陰為要,方選:
- 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:清肺胃虛熱,兼益氣生津。
- 生脈散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養陰斂汗,適用於氣陰兩傷明顯者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直言:「溫病瘥後,臟腑猶弱,勞動早則熱氣還歸經絡,復發令人煩熱昏冒。」強調病後調攝需避勞神、節勞力,以靜養為先,待氣血平復。此說亦與《溫病條辨》「病後宜養陰存津」之旨相合。
溫病勞復之辨證,重在明察餘熱與正虛之輕重,既不可過用苦寒傷正,亦忌純補滯邪,當循「調和氣血,透熱轉氣」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