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垂珠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垂珠痔

垂珠痔為中醫肛腸病名,屬痔瘡之一類,以其形態下垂如珠而得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載其「形垂下如珠」,描述肛門內外痔核外觀柔軟紅潤,狀若鼠乳,垂墜似珠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直腸息肉、乳頭狀瘤或皮贅外痔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垂珠痔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或風燥邪毒蘊結肛門所致。飲食不節、久坐久立、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,皆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阻滯,結聚肛門而成痔。此外,臟腑虛弱(如脾虛氣陷)亦可能使痔核脫垂難收,加重下垂如珠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肛門內外可見柔軟腫物,色紅或淡紅,表面光滑或呈乳頭狀,觸之無痛或微痛,排便時易脫出,嚴重者需手托回納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便血(血色鮮紅,量少滴出)、肛門墜脹感,濕熱重者兼見黏液滲出、瘙癢;氣虛者則痔核脫出後乏力難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:痔核腫脹紅赤,滲液黏稠,便血鮮紅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滯血瘀:痔核紫暗,疼痛明顯,排便困難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3. 脾虛氣陷:痔核脫出難收,肛門墜脹,氣短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結紮療法:以絲線或藥線纏紮痔核根部,使其壞死脫落,適用於較大垂珠痔。
    • 枯痔散:外敷腐蝕痔核,傳統多用含砒製劑,現代改良為無砒配方。
  2. 內治法
    • 濕熱型:選用秦艽蒼朮湯止痛如神湯加減,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。
    • 血瘀型:以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活血散結。
    • 氣虛型:予補中益氣湯升提固脫,佐收澀之品如五倍子、訶子。
  3. 手術切除:古籍記載「刀針決破」或「剪除惡肉」,今多配合現代肛腸科技術,以減少復發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「珊瑚痔」「櫻桃痔」等類似病名,均以形態命名,治法相通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痔瘡形名雖多,總不外乎醉飽入房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」,點明飲食房勞為致病之因。

垂珠痔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辨形施治」特色,結合局部與整體辨證,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