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補
溫補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補法之一,指運用性質溫和或溫熱的補益藥物,以治療虛寒證候的方法。其核心在於透過溫陽散寒、補益氣血,調整人體陰陽平衡,尤其適用於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所致的病證。
中醫理論基礎
溫補法的理論依據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「虛則補之」的原則。人體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固攝等作用,若陽氣虛衰,則易出現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虛寒症狀。此時需以溫補藥物助陽氣生發,散內寒之邪。
常見證型與應用
-
脾胃虛寒
- 主證: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食少便溏、嘔吐清水。
- 代表方劑: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以溫中散寒、補氣健脾。
-
腎陽虛衰
- 主證: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、陽痿滑精。
- 代表方劑:右歸丸(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杜仲、肉桂、附子等),能溫補腎陽、填精益髓。
-
心陽不足
- 主證:心悸氣短、胸悶胸痛、面色㿠白。
- 代表方劑:保元湯(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甘草),可益氣溫陽。
-
肺氣虛寒
- 主證:咳喘無力、痰稀色白、自汗畏風。
- 代表方劑:甘草乾薑湯,以溫肺益氣。
常用溫補藥物
- 補氣陽藥:人參、黃耆、黨參。
- 溫中藥:乾薑、吳茱萸、高良薑。
- 補腎陽藥:附子、肉桂、巴戟天、淫羊藿。
配伍特點
溫補法常結合其他治法,如:
- 溫補兼固澀:針對腎陽虛之遺精、泄瀉,可加龍骨、牡蠣。
- 溫補化痰濕:針對陽虛水泛之水腫,配伍茯苓、白朮。
- 溫通行滯:陽虛血瘀者,佐以當歸、川芎以活血。
與其他補法區別
- 清補:適用於陰虛火旺,藥物偏涼潤(如沙參、麥冬)。
- 平補:藥性平和(如山藥、蓮子),用於一般氣血虛弱。
- 溫補:專主陽虛寒證,藥物多辛溫。
溫補法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精髓,需準確判斷寒熱虛實,方能發揮療效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張景岳均善用此法,尤以《傷寒論》溫陽諸方為後世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