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補脾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補脾腎

定義與範疇
溫補脾腎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溫補法」之一,專用於調理脾腎陽虛證。脾主運化水穀,為後天之本;腎主藏精納氣,為先天之本。兩者在陽氣生成與輸布上關係密切,脾陽賴腎陽溫煦以化水穀,腎陽需脾陽滋養以固根本。若一方虚損,常相互影響,故臨床常見脾腎陽虛互兼,需以溫補並施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:

  1. 久病耗傷:如慢性泄瀉、水腫等,日久損及脾腎之陽。
  2.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寒凝中焦及下焦。
  3. 年老體衰:腎陽自然衰退,累及脾陽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老年久痢,脾陽受傷,食滑便溏,腎陽亦衰」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脾陽虛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四肢不溫、面色萎黃。
  • 腎陽虛: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或五更泄瀉。
  • 共見症狀: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沉遲無力。

治法與方藥
核心原則:溫陽健脾、補火生土。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雙補湯(《溫病條辨》):人參、山藥、茯苓、蓮子、補骨脂、肉蓯蓉等,兼顧脾腎,益氣溫陽。
    • 附子理中湯四神丸:附子、乾薑溫腎暖脾;補骨脂、肉豆蔻固澀下焦。
  • 藥物配伍
    • 健脾:白朮、黨參、砂仁。
    • 溫腎:肉桂、巴戟天、淫羊藿。

生理與病理關聯
脾腎陽虛證反映「後天失養先天,先天不溫後天」的惡性循環。例如:

  • 腎陽不足→無法蒸騰脾陽→水濕內停→腹瀉水腫。
  • 脾陽久虛→水穀精微不化→腎精虧耗→陽氣更衰。

臨床應用
除經典的泄瀉、痢疾外,亦見於:

  • 虛寒型水腫(如腎病綜合徵)
  • 五更瀉(雞鳴瀉)
  • 婦科帶下清稀(屬脾腎虛寒)

學理延伸
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」,故溫補脾腎時,常佐熟地黃、山茱萸等滋陰藥,以陰中培陽,防燥烈傷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