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膽安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膽安神是中醫治療學中的一項重要術語,屬於「溫法」的範疇,主要針對因膽氣虛弱而引起的虛煩不眠等症候。此法強調透過調和膽腑、安定神志,以恢復人體氣機的平衡與協調。

核心概念

在中醫學說中,「膽」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。膽氣虛弱時,可能導致心神不寧,表現為失眠多夢、易驚悸、虛煩不安等症狀。「溫膽」並非指膽腑有寒,而是透過溫和的藥物配伍,提振膽氣、疏利膽鬱,進而達到「安神」之效。此處「溫」有調和、疏通的意涵,而非單純的溫補或散寒。

臨床應用與方劑

溫膽湯為代表方劑,源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後世醫家多有化裁。其組方多包括:

  • 半夏、陳皮:化痰燥濕,理氣和胃
  • 竹茹:清熱化痰,除煩止嘔
  • 茯苓:健脾寧心,滲濕安神
  • 甘草、生薑、大棗:調和中焦,輔助膽氣升發

此方通過化痰濁、疏膽鬱、和脾胃,間接安定心神,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與「治病求本」的理念。後世發展的十味溫膽湯等加減方,更針對氣血不足或兼夾心脾兩虛者,增入人參、酸棗仁等補益之品。

理論延伸

從經絡學說來看,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,膽氣不舒可能影響全身氣機運轉,故溫膽法亦間接調暢三焦。此外,膽與肝互為表裏,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兩者協調方能維持情志穩定,因此溫膽安神常與疏肝解鬱法並用。

此治法不僅用於失眠,亦適用於現代醫學所指的焦慮狀態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屬膽氣失和者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