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毒
病名:見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二。
基本概念
溫毒乃中醫溫病理論中一重要概念,為溫邪挾毒穢濁之邪所致病證的總稱。《溫病條辨·上焦篇》曰:「溫毒者,諸溫挾毒,穢濁太甚也。」其特徵為熱毒熾盛,邪勢凶猛,常伴局部紅腫熱痛之症。
病因病機
溫毒之成,多因感受時令不正之氣,或天時乖戾所致。具體可分為:
- 春溫失治,熱毒內郁發為斑疹
- 外感溫熱毒邪,直中營血
- 濕熱蘊蒸,化火成毒 其病位多在肺胃,亦可深入營血,毒邪穢濁之氣彌漫三焦,導致氣血失和,經絡受阻。
臨床表現
主證
- 突發寒戰高熱
- 頭痛劇烈
- 骨節酸痛
- 煩躁口渴
- 小便黃赤
- 舌質紅絳,苔黃或黃燥
- 脈洪數或數大
兼證
隨病位不同而異:
- 上焦溫毒:頭面紅腫(大頭瘟),咽喉腫痛起腐(爛喉痧)
- 中焦溫毒:嘔惡納呆,腹滿便秘
- 營血溫毒:肌膚發斑,色紫暗,或見丹疹
分類與治法
1. 春溫發斑型
《醫學入門》卷三載:「春溫發斑,謂之溫毒發斑。」此為溫熱毒邪內蘊,迫血妄行所致。
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化斑 方藥:化斑湯、清瘟敗毒散加減
2. 溫毒熾盛型
《溫病條辨》所述之常見類型,以高熱煩渴、局部紅腫為特徵。
治法:
- 初期:疏風清熱解毒(普濟消毒飲)
- 熱盛期:清氣涼營解毒(三黃石膏湯、黃連解毒湯)
3. 赤癍丹疹型
吳坤安於《傷寒指掌》卷三言:「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或天時亢旱久燥,溫疫流行,發為赤癍、丹疹……」此為溫毒彌滿三焦之證。
治法:清泄三焦火毒 方藥:涼膈散去芒硝、大黃,加石膏、牛蒡子、人中黃
相關病證
- 大頭瘟:溫毒上攻頭面所致,見頭面掀腫疼痛
- 發頤:熱毒結於頤頷,表現為頜下紅腫熱痛
- 爛喉痧:溫毒壅阻咽喉,咽喉腫痛潰爛伴肌膚丹疹
現代相關疾病
中醫溫毒證可見於:
- 流行性腮腺炎
- 頭面丹毒
- 猩紅熱
- 重症麻疹
- 某些病毒感染性出疹性疾病
治療要點
- 清熱解毒貫穿全程:根據病位深淺選用不同層次解毒藥
- 注重透邪外出:給邪以出路,或汗、或下、或透斑
- 顧護陰液:熱毒易傷陰,需適當配伍養陰之品
- 局部與整體結合:內服與外治並用,如針刺、外敷等
典型方劑解析
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
- 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、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薄荷、僵蠶、升麻
- 功效:疏風散邪,清熱解毒
- 適用:大頭瘟初期,惡寒發熱,頭面紅腫
清瘟敗毒散(《疫疹一得》)
- 組成:石膏、生地、犀角、黃連、梔子、桔梗、黃芩、知母、赤芍、玄參、連翹、甘草、丹皮、竹葉
- 功效:清熱解毒,涼血瀉火
- 適用:溫毒熾盛,氣血兩燔之證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