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足陽明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胃足陽明之脈

胃足陽明之脈(也稱為足陽明胃經)起於鼻之交頞中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於頞上,下抵人中,循鼻下廉,至人迎,上抵迎香,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絡心,下膈,屬胃,上口脣,連目眥,下頤,交會於承漿。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耳中,出走耳後,下耳後,至肩髃,下循臑外,出肘外,下腕,交於足陽明之大指次指之間。

胃足陽明之脈是足陽明胃經的別名。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之交頞中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於頞上,下抵人中,循鼻下廉,至人迎,上抵迎香,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絡心,下膈,屬胃,上口脣,連目眥,下頤,交會於承漿。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耳中,出走耳後,下耳後,至肩髃,下循臑外,出肘外,下腕,交於足陽明之大指次指之間。

胃足陽明之脈的循行路線如下:

  1. 起於鼻之交頞中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於頞上,下抵人中,循鼻下廉,至人迎,上抵迎香,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絡心,下膈,屬胃。
  2. 上口脣,連目眥,下頤,交會於承漿。
  3. 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耳中,出走耳後,下耳後,至肩髃,下循臑外,出肘外,下腕,交於足陽明之大指次指之間。

胃足陽明之脈的功能是主通陽明經脈,具有消食和胃、通腸利水的作用。當胃腸道功能失調時,可以通過按摩胃足陽明之脈來緩解症狀。例如,胃痛、腹脹、便祕等症狀,可以通過按摩胃足陽明之脈來緩解。

胃足陽明之脈的穴位有:承漿穴、四白穴、巨髎穴、地倉穴、大迎穴、合谷穴、曲池穴、陽陵泉穴、足三里穴等。這些穴位可以用來治療胃腸道疾病、頭面部疾病、口腔疾病等。

胃足陽明之脈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,是人體重要的經脈之一。瞭解胃足陽明之脈的循行路線和功能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理身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