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足陽明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足陽明之脈

出自《靈樞·經脈》,又稱足陽明胃經,為十二正經之一,屬陽明經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。此經脈起於頭面,下行至足,貫穿全身,共45穴,左右合計90穴,為經脈中腧穴最多者,其循行與氣血輸布對脾胃機能及全身氣血調和至關重要。


經脈循行

《靈樞·經脈》載其循行路線如下:

  1. 頭面部:起於鼻旁迎香穴,上行至鼻根,旁行入目內眥(交足太陽膀胱經),再下行沿鼻外至承泣穴,環繞口唇,交會於地倉穴,分佈於下頜大迎穴,循頰車上行至耳前,過上關穴,循髮際至頭維穴,會合於督脈神庭穴
  2. 頸胸腹部:從大迎前下行,經人迎穴,沿喉嚨入缺盆,下膈,屬胃絡脾。其直行者,從缺盆下行經乳中,過乳根穴,挾臍旁至天樞穴,下行至氣衝穴
  3. 下肢部:從氣衝下行,經髀關穴,沿大腿前側至伏兔穴,過膝臏,循脛骨外側至足背,經解溪穴,至第二趾外側端厲兑穴。其分支從足背衝陽穴分出,入足大趾內側端,交足太陰脾經。

生理功能與病候

  1. 主氣血化生: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本經承載胃腑之氣,主司受納腐熟水穀,化生氣血以濡養全身。
  2. 調和營衛:陽明經多氣多血,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,影響體表防禦機能。
  3. 經脈病候
    • 實證:身熱、狂躁、消穀善饑、腹脹痛、鼻衄、口喎、喉痺。
    • 虛證:寒慄、腹鳴、脹滿、四肢不温、足痿不用。
    • 循經症狀:面腫、頸痛、乳腺癰腫、膝臏腫痛等。

主要腧穴舉隅

  • 頭面部
    • 承泣:目赤痛、夜盲。
    • 地倉:口眼喎斜、流涎。
  • 胸腹部
    • 天樞(大腸募穴):泄瀉、便秘、臍周痛。
    • 足三里(合穴):胃痛、嘔吐、虛勞要穴。
  • 下肢部
    • 豐隆(絡穴):痰咳、癲狂。
    • 厲兑(井穴):多夢、癲狂、足痛。

與他經關係

  • 表裡經:絡屬脾臟,與足太陰脾經互為表裡,共司運化。
  • 同名經:與手陽明大腸經同屬「陽明」,上下相應,調節氣機升降。
  • 交接經:於足大趾交足太陰脾經,完成「陽明→太陰」之氣血流注。

此經脈涵蓋廣泛,從頭至足影響多系統機能,臨床用於調理脾胃、通絡止痛、清熱瀉實等,為針灸與方藥並重之要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