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魏荔彤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魏荔彤(生卒年不詳),字庚虞,號念庭懷舫,清代河北柏鄉縣人。早年致力儒學,學養深厚,曾任漳州知府、崇明兵備道等職。中年罹患痿痹之疾(痿證指肢體萎弱無力,痹證則為經絡閉阻之症),遂轉而潛心鑽研醫學,終成一代醫家。其醫學著作以註解經典為主,融合儒學思辨與臨床實踐,展現獨特學術風格。

主要著作與學術貢獻

  1. 《傷寒論本義》
    此書為魏荔彤對《傷寒論》的註解,側重闡釋張仲景辨證論治之精髓。他結合自身對六經辨證的理解,強調外感病傳變與臟腑氣化的關聯,並引入氣機升降理論,補充了後世對傷寒方藥運用規律的詮釋。
  2. 《金匱要略本義》
    針對《金匱要略》中雜病治法,魏氏着重剖析痰飲水氣等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的互動,尤其重視脾腎陽氣在慢性病中的作用,反映其對仲景「治未病」思想的延伸。
  3. 未傳之作
    《素問通解》、《靈樞經通解》二書雖載於史志,然未見刊行,推測內容或涉及對《內經》陰陽五行理論與經絡學說的系統梳理,惜未能窺其全貌。

學術特色

  • 儒醫互參:以儒學「格物致知」精神貫穿醫理分析,強調「醫易同源」,尤其將《易經》象數思維運用於解釋臟腑生理與病機。
  • 重視氣化:在傷寒與雜病研究中,突出三焦氣化失常對疾病生成的影響,並倡導調理氣機為治療關鍵。
  • 臨證實錄:其醫案散見於清代筆記,記載對痿痹證的治療多從肝腎虧虛立論,善用滋補肝腎與溫通經絡並舉之法,反映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。

魏荔彤的學術成就,體現了清代醫家以經典為基、兼融創新的風貌,對後世理解仲景學說與內經理論具有承先啟後之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