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毒發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毒發斑
病證名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·治傷寒時氣溫病方》,又稱「溫疫發斑」、「時疫發斑」、「時氣發癍」。此證因疫毒熾盛,內侵營衛、三焦,導致氣血燔灼,外現斑疹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溫毒發斑多因外感溫熱疫毒之邪,其性暴戾,迅速深入血分,燔灼營陰,迫血妄行,外溢肌膚而成斑疹。疫毒蘊結三焦,氣機壅塞,故見內外俱熱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外證:壯熱煩躁,頭面紅腫,咽喉腫痛,甚則吐衄,皮膚斑疹密佈,色紫黑如錦紋,身痛如杖。
- 內證:胸悶嘔逆,腹痛狂躁,譫語口渴,或下利膿血,甚則神昏不省人事。
- 舌脈:舌質絳紫,或現黑苔、黑瓣,脈浮沉俱盛,洪數有力。
斑疹形態與預後密切相關:
- 斑色紫黑:示毒邪深重,病勢危篤;
- 斑點圓大稠密:多見於胸背腰腹,提示氣血兩燔,營衛壅閉。
治法與方藥
溫毒發斑屬實熱證,治當瀉火解毒、涼血消斑。然須注意,單用清涼之品(如白虎湯、犀角地黃湯)恐致邪氣鬱遏,反增其勢,故需配合通下逐邪:
- 邪壅三焦:宜 紫草承氣湯合拔萃犀角地黃湯,加金汁、皂角刺,以瀉火解毒、通腑透斑。
- 毒極神昏:若見渾身穢臭、口開氣促、黑苔疊瓣,急用 十全苦寒救補湯,重用石膏四倍,直折火毒。
- 斑色紫赤:雖屬險候,可投 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連續數劑,或可救逆。
鑑別與相關條目
溫毒發斑與一般溫病發斑(如春溫、風溫)有別,其疫毒特性更為兇險,常伴見局部腫痛及氣血兩燔之象。相關證候可參見:
- 溫毒:熱毒壅盛,局部紅腫潰爛;
- 溫疫:具傳染性,病情暴急;
- 溫疫發斑:側重疫癘之邪所致斑疹。
古籍論述
《重訂廣溫熱論》強調:「斑毒外透,必賴內壅得通」,故治療首重疏通三焦,使邪有出路,此為「透斑解毒」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