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法

定義與理論基礎
溫法為中醫治療八法之一,又稱「祛寒法」,指運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或療法以驅散寒邪、補益陽氣的方法。其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與「勞者溫之」的原則,針對因寒邪侵襲或陽氣虛衰所致的病證,通過溫通、溫補、溫散等作用,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

寒證的分類與表現
寒證可分為「實寒」與「虛寒」兩類:

  1. 實寒證:外感寒邪或陰寒內盛,常見惡寒重、四肢厥冷、脘腹冷痛、脈緊等,治法以溫散為主。
  2. 虛寒證:陽氣不足(如脾腎陽虛),症見畏寒肢涼、下利清穀、脈沉遲無力等,治法以溫補為主。

溫法的具體運用

  1. 溫中祛寒
    適用證:中焦虛寒,症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、食少便溏。
    代表方劑: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功能健脾溫中。
  2. 溫經散寒
    適用證:寒邪凝滯經絡,見關節冷痛、痛經、四肢不溫等。
    代表方劑: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細辛),功能養血通脈、散寒止痛。
  3. 回陽救逆
    適用證:陽氣暴脫之危證,如冷汗淋漓、脈微欲絕。
    代表方劑: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,功能急救回陽。

其他相關治法
溫肺化飲:針對寒飲犯肺之咳喘痰稀,方如小青龍湯。
溫腎助陽:針對腎陽不足之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,方如右歸丸。

藥物特性
溫法常用藥物多屬辛熱溫燥之品,如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吳茱萸等,其性善走竄,能驅散陰寒、振奮陽氣。然須依據病位(臟腑經絡)及兼夾證(如是否夾濕、瘀)配伍其他藥物,以精準發揮療效。

與其他治法的聯繫
溫法常與補法(如溫補脾腎)、汗法(如辛溫解表)結合運用。例如,麻黃附子細辛湯即結合溫陽與發汗,治療少陰兼表寒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