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肺
定義與概念
溫肺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又稱「溫肺散寒」,指針對肺寒證的治療方法。肺寒證多因陽氣虛弱,寒邪內生或外感寒邪所致。肺主氣,司呼吸,若肺陽不足,則氣化失職,易生內寒;外寒侵襲亦可能直中肺臟,導致肺氣凝滯,宣降失常。
病理機制
肺寒的成因可分為兩類:
- 陽虛內寒:肺陽虧虛,陰寒內盛,表現為畏寒、咳喘、痰涎清稀。
- 外寒束肺:寒邪外襲,肺氣閉鬱,可見惡寒、鼻塞、痰白黏。
此外,肺寒常伴隨水飲停聚,因陽虛無法溫化水液,導致痰飲內生,稱為「肺寒飲停」。
治療方法
- 溫肺散寒
- 辛溫解表:適用於外寒襲肺,方如麻黃湯,藥用麻黃、桂枝、細辛等,以發汗解表、宣肺散寒。
- 溫陽化飲:若兼痰飲內停,宜用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乾薑、細辛)溫肺化飲,或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、溫肺逐飲。
-
溫補肺脾
肺陽虛常與脾陽不足相關,因脾土生肺金,故治療需配合補脾益肺,如四君子湯加乾薑、肉桂,以培土生金。 - 溫補命門
肺陽根於腎陽,若命門火衰,則肺寒難祛,需結合溫補腎陽,如右歸丸或腎氣丸,以助肺陽生化。
常用藥物
- 細辛:辛溫走竄,善散肺經風寒。
- 乾薑:溫中散寒,兼化痰飲。
- 桂枝:通陽化氣,助肺宣發。
- 蔥白:外散風寒,內通陽氣。
臨床應用
溫肺法多用於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氣腫等屬肺寒證者。若痰飲明顯,可配伍半夏、茯苓;若氣虛甚,加黃耆、黨參。此治法強調標本兼顧,祛寒同時調補陽氣,以恢復肺臟正常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