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肺散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肺散寒

溫肺散寒是中醫治療肺經寒證的重要方法之一,屬八法中之「溫法」,其理論基礎源自《黃帝內經》與歷代醫家對肺系疾病的辨證論治經驗。

基本概念

溫肺散寒指運用辛溫藥物以溫暖肺臟、驅散寒邪的治療原則。肺為嬌臟,位處上焦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易受外寒侵襲;又因肺主宣發肅降,寒邪凝滯可致氣機不暢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,指出外感寒邪與內傷冷飲皆可致肺寒。此法首見於《金匱要略》治肺痿肺癰篇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均有發展。

病理機制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寒束肺:風寒之邪從口鼻或皮毛侵入,寒性收引,致肺氣閉鬱
  2. 寒飲伏肺:平素陽虛,水飲內停,遇寒則發,痰飲上犯
  3. 肺氣虛寒:久病耗氣,肺陽不足,溫煦失職,寒從內生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咳嗽痰白清稀、胸悶氣短、惡寒發熱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浮緊或沉遲
  • 特徵: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

常用方藥

經典方劑

  1.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芍藥、甘草、半夏、五味子
    • 主治:外寒裡飲證,症見咳喘痰多清稀、惡寒無汗
  2. 苓甘五味薑辛湯(《金匱要略》)

    • 組成:茯苓、甘草、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
    • 主治:寒飲咳嗽,痰多色白、胸膈滿悶
  3. 溫肺湯(《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肉桂、乾薑、半夏、橘紅、木香、甘草
    • 主治:肺虛寒證,久咳不止、氣短乏力

常用藥物

  • 辛溫解表類:麻黃、桂枝、紫蘇葉——散外寒
  • 溫肺化飲類:乾薑、細辛、半夏——祛內飲
  • 補肺溫陽類:炙甘草、人參、黃芪——扶正氣

臨床應用

適應病證

  1. 寒邪客肺證:急性支氣管炎、哮喘發作期
  2. 寒飲伏肺證: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
  3. 肺氣虛寒證:過敏性鼻炎、慢性咳嗽

配伍加減

  • 兼表證:加防風、荊芥
  • 痰多:加白芥子、萊菔子
  • 氣逆:加旋覆花、代赭石
  • 陽虛甚:加附子、肉桂

作用原理

現代研究顯示,溫肺散寒方藥具以下作用:

  • 擴張支氣管(麻黃鹼、細辛揮發油)
  • 增強纖毛運動(乾薑酚類物質)
  • 調節免疫功能(多糖類成分)
  • 抑制炎性介質(黃酮類化合物)

此法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、「治肺不離溫」的學術思想,臨床須嚴格辨證,把握寒熱虛實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