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垂頭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垂頭生
垂頭生為中醫婦科難產病名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周紀常所著《女科輯要》。其描述產婦臨盆時,胎兒頭部雖已抵達產門,然因「頭之後骨偏柱母谷道」,致使胎兒難以順利娩出。此症相當於西醫學所稱之「枕後位分娩」,屬胎位異常所致之難產類型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垂頭生之成因多與氣血失調、胞宮氣機不暢相關。胎兒娩出需賴母體氣血充盈,推動胎元下行。若產婦氣血虛弱,或胞宮經脈受阻,則易導致胎兒轉位不順,後腦(枕骨)抵於產道後方(谷道),形成「偏柱」之勢。此現象亦歸類於「偏產」範疇,即胎位不正而致分娩困難。
與其他難產類型之異同
- 偏產:泛指胎位不正之難產,垂頭生屬其中一種表現,特指枕骨滯留產道後方。
- 橫產:胎兒橫臥胞宮,肩臂先露,與垂頭生之頭位異常不同。
- 倒產:胎兒足部或臀部先露,亦屬胎位異常,然機轉有別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女科輯要》外,明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產難者,因兒轉身,頭後骨偏抵谷道」,與垂頭生描述相類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,此類難產需辨別氣血虛實,若因氣滯血瘀者,可配合調氣活血之法,以助胎元轉正。
中醫臨床特徵
- 產程表現:產婦陣痛劇烈而持久,然胎頭遲滯不降。
- 觸診特徵:穩婆(古代產科醫者)探之,可覺胎兒枕骨偏抵肛門方向,非正對產門。
垂頭生之記載,反映中醫對難產機轉的細緻觀察,尤其重視胎位與氣血互動之關係,為傳統產科理論之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