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肺逐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肺逐飲
溫肺逐飲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因肺陽虛弱、寒飲內停所致之病症。此治法結合「溫肺」與「逐飲」兩大作用,旨在溫煦肺臟陽氣,同時驅逐體內停聚之痰飲。
理論基礎
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肺陽不足,寒邪侵襲,或久病耗傷肺氣,則津液輸布失常,凝聚為痰飲,停滯於肺絡或胸膈,引發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痰多清稀等症狀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故溫肺逐飲法即以溫性藥物為主,兼用化飲之品,以恢復肺之宣降功能。
適應證候
- 寒飲伏肺:症見咳嗽氣促、痰白清稀、遇寒加重,或喉中痰鳴。
- 胸脅支飲:胸滿悶脹,呼吸不利,甚則倚息不得臥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」。
- 肺寒停飲: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或緊。
常用方藥
-
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芍藥、甘草、半夏、五味子。
- 功效:解表散寒,溫肺化飲。適用於外寒內飲之證。
-
苓甘五味薑辛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:茯苓、甘草、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。
- 功效:溫肺散寒,化痰逐飲。主治寒飲咳嗽,無表證者。
-
射干麻黃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:射干、麻黃、生薑、細辛、紫菀、款冬花、五味子、大棗、半夏。
- 功效:溫肺散寒,止咳化痰。適用於寒飲鬱肺之咳喘。
配伍特點
溫肺逐飲方藥多選用辛溫之品,如乾薑、細辛以溫散寒邪;配伍茯苓、半夏等健脾化痰,佐以五味子收斂肺氣,防辛散太過。此類方劑注重「溫化」與「滲利」並行,既助陽氣之運化,亦導水飲從小便而出。
與相關治法區別
- 溫肺化痰:側重於溫肺氣、化寒痰,多用於痰多稀白之證,如二陳湯加乾薑、細辛。
- 瀉肺逐飲:適用於飲邪壅盛、實證明顯者,如葶藶大棗瀉肺湯,以苦寒瀉水為主。
溫肺逐飲法體現中醫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之原則,通過溫通肺陽、消除水飲,以達治病求本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