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粉,又稱撲粉,為中醫外用藥之一,屬傳統散劑範疇。其名「溫」者,非指藥性溫熱,而是取其調和緩和之意,意指此類藥粉性質平和,適用於多種皮膚症候,尤以表淺病變為宜。
源流與製法
溫粉之應用最早見於漢代《金匱要略》,張仲景以其輔助治療黃汗等病症,後世醫家逐漸擴展其用途。其製法遵循中醫散劑工藝,將藥物研細過篩成極細粉末,便於外敷。常用基質包括滑石、煅石膏、爐甘石等矿物藥材,或配伍清熱燥濕之黃柏、解毒收斂之白礬等,依證加減。
藥性與配伍特點
溫粉多性平或微寒,功擅收濕斂瘡、清熱解毒,主用於:
- 皮膚濕瘡:如濕疹、浸淫瘡,利用其吸附滲液、乾燥瘡面之效。
- 暑熱痱疹:配伍薄荷、冰片等輕清之品,可緩解瘙癢。
- 金創出血:部分方劑加入三七、血竭等化瘀止血藥,助傷口癒合。
臨床應用要點
溫粉之效,重在「外治調理」。凡皮膚潰爛初起、滲液不多者,可直接撲撒患處;若膿水已成,則需先清創後外用。傳統用法常與油膏交替,如《外科正宗》記載,先以溫粉吸濕,再塗潤膚生肌之膏,二者相輔,以達「燥濕不傷陰」之效。
與其他外治散劑之區別
相較於峻烈之砒霜粉(腐蝕用)或溫補之玉屏風散(內服),溫粉藥力平和,專攻表淺濕熱,不傷正氣。然其效較緩,故重症需配合內服藥或針灸調理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陳實功等,皆於外科著作中詳述其變通之法,足見其於中醫外治體系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