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肝散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肝散寒

定義與機理
溫肝散寒為中醫溫陽法之一,主要用於肝經虛寒或寒邪直中肝脈之證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陽氣不足或外寒侵襲,導致肝經氣血凝滯,寒凝經脈,則引發一系列寒性病症。此治法透過溫通肝經、散寒止痛,以恢復肝之疏泄功能,消除因寒邪凝滯所致的病理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手足逆冷:肝陽虛衰,四末失於溫煦。
  2. 乾嘔吐冷涎:寒邪犯胃,胃氣上逆,涎沫清冷。
  3. 寒疝腹痛:寒凝肝脈,氣血不通,表現為繞臍痛或下腹脹痛,牽引陰囊、睪丸墜痛,甚則陰囊冷縮。
  4. 厥陰頭痛:肝經循行巔頂,寒邪上逆則頭痛劇烈,多伴嘔吐涎沫。
  5. 脈象:沈弦而緊,主寒主痛,反映陰寒內盛、氣機凝滯之象。

常用方劑

  1. 吳茱萸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功效:溫肝暖胃,降逆止嘔。
    • 適用:肝胃虛寒之嘔吐涎沫、頭痛、脘腹冷痛。
    • 方解:吳茱萸為君藥,直入肝經,散寒止痛;生薑助其溫中止嘔;人參、大棗補益中氣,扶正祛邪。
  2. 大烏頭煎(《金匱要略》)

    • 組成:烏頭、蜂蜜。
    • 功效:峻逐陰寒,緩急止痛。
    • 適用:寒疝腹痛劇烈,四肢厥逆,脈象沉緊。
    • 方解:烏頭大辛大熱,散寒力峻,配伍蜂蜜緩和毒性,兼能解痙止痛。

其他相關方藥

  • 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當歸、枸杞、小茴香、肉桂等,適用於肝經虛寒之少腹疼痛、疝氣。
  • 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當歸、桂枝、細辛等,主治血虛寒厥,兼有肝經寒凝者。

辨證要點
溫肝散寒法需嚴辨寒證虛實:

  • 實寒:多因外寒直中,痛勢急劇,拒按,脈沉緊。
  • 虛寒:肝陽不足,痛勢綿綿,喜溫喜按,多伴氣血虧虛之象。

配伍思路
臨床常配合行氣藥(如香附、川楝子)以助氣血流通,或佐以補血藥(如當歸、白芍)兼顧肝體,達到「溫而不燥,補而不滯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