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和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和灸

定義與操作
溫和灸,又稱溫灸,屬懸起灸之一種。其操作特點為將點燃的艾條懸置於施灸部位皮膚上方約一寸(約3公分)處,保持固定距離,使熱力緩和滲透,患者僅覺溫熱而無灼痛感。此灸法相對於直接燒灼皮膚的瘢痕灸或化膿灸,屬於「非接觸灸」範疇。部分中醫觀點更廣義地認為,凡能誘發溫熱感且不造成明顯刺激的灸法,皆可歸類為溫和灸。

施灸要點
施灸時需調整艾條高度以控制熱力強弱,通常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為施灸足量的標準。艾條可固定或小幅迴旋,使熱力均勻分布。每次施灸時間依病情而定,一般單一穴位約10至15分鐘。

中醫理論與適應症
溫和灸的溫熱效應契合中醫「溫通經絡」的原則,其熱力透過穴位的刺激,可激發經氣運行,達到以下作用:

  1. 散寒祛濕: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關節痹痛、脘腹冷痛。
  2. 補益陽氣:針對虛寒體質,如脾腎陽虛引起的泄瀉、畏寒。
  3. 活血化瘀: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、局部腫脹。
  4. 扶正固表:增強衛外功能,如易感風邪者的預防調理。

選穴與配伍
臨床常選用背俞穴(如脾俞、腎俞)調理臟腑虛寒,或配合足三里、關元等保健要穴。若屬寒凝經脈,可沿經脈循行施灸以增強效果。

區別與特點
相較於直接灸或隔物灸,溫和灸因無皮膚損傷風險,更適合畏痛者或慢性病長期調養。其熱力作用層次較淺,側重於「溫煦」而非「瀉實」,故更適用於虛證、寒證或亞健康狀態的調理。

(註:本文純粹介紹中醫理論與技術,實際應用須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