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經祛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經祛寒
概念
溫經祛寒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通過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以恢復氣血運行,主要針對陽氣虛弱、寒邪侵襲經脈所致的病症。此類病症多因內在陽氣不足,外感寒邪凝滯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表現為四肢冰冷、關節痹痛,或婦女衝任虛寒引起的月經失調等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不足:先天稟賦薄弱或後天耗損過度,導致經脈失於溫煦,寒邪乘虛而入。
- 寒邪凝滯:外感風寒或內生陰寒,阻遏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
- 衝任虛寒:婦女因氣血虧虛或久病體弱,寒客胞宮,影響月經週期及經量。
臨床應用
-
寒凝經絡證
- 表現:肢體關節冷痛、痛處固定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,或伴麻木不仁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、通絡止痛。
- 常用方藥:
- 麻黃、桂枝:辛溫發散,通陽解表。
- 制川烏、附子:大熱之品,逐寒濕、通經止痛。
- 細辛、蒼朮:散寒燥濕,宣痹通絡。
- 代表方劑:如《傷寒論》烏頭湯,適用於寒邪偏盛之痛痹。
-
少陰兼太陽證
- 表現:惡寒無汗、四肢逆冷,或頭痛連及少陰經脈。
- 治法:溫經解表,內外兼治。
- 代表方劑:
- 麻黃附子細辛湯(《傷寒論》):麻黃解表散寒,附子溫少陰之裏,細辛通徹表裏之寒。
-
衝任虛寒證
- 表現:月經後期、經血量少色黯,或經行腹痛,小腹冷感。
- 治法:溫養衝任、養血調經。
- 常用藥物:
- 吳茱萸、桂枝:暖宮散寒,通利血脈。
- 當歸、川芎、白芍:養血活血,調和衝任。
- 阿膠、黨參:益氣補血,滋陰潤燥。
- 代表方劑:如《金匱要略》溫經湯,主治虛寒性月經不調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經絡與寒邪:寒性收引,易傷陽經(如足太陽膀胱經),亦易直中三陰(尤以少陰為重)。溫經法需辨寒邪所在層次,選藥亦有表裏之別。
- 氣血關係:寒凝血瘀者,常配伍當歸尾、紅花等活血藥,以「溫通並行」;若兼氣虛,可加黃耆、白朮益氣助陽。
總結
溫經祛寒法強調「寒者熱之」,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氣血調理,臨床廣泛應用於痹證、婦科病及內傷雜病。其用藥多辛溫燥烈,需精準辨證,以達「陽氣復而寒邪去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