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經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溫經祛寒,中醫治法之一。溫通經絡、祛散寒邪的治療方法。適用於陽氣不足,經脈受寒,血液運行不暢,出現手足厥寒,肢体痹痛,或發為陰疽,或婦女月經不調等。臨床常見有:

  • 寒邪凝滯經絡,肢体關節疼痛,痛有定處,日輕夜重,行走不便,常用麻黃、桂枝、蒼術、制川烏、附子、細辛等藥。
  • 傷寒寒中少陰之經,外連太陽之證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溫少陰之經而祛散寒邪。
  • 婦女沖任虛寒而月經不調或月經後期,用吳茱萸、桂枝、附子、生薑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黨參、炙甘草、阿膠等。

《黃帝內經》曰:「寒氣入經則凝,凝則不通,不通則痛。」寒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經脈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肢体關節疼痛、手足厥寒等症狀。溫經祛寒法通過溫通經絡、祛散寒邪,改善氣血運行,從而緩解疼痛、改善症狀。

溫經祛寒法常用方劑有:

  • 麻黃附子細辛湯:適用於寒邪侵襲少陰經脈,症見手足厥寒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脈細欲絕者。
  • 吳茱萸湯:適用於婦女沖任虛寒而月經不調或月經後期者。
  • 桂枝附子湯:適用於陽虛外感寒邪,症見身體疼痛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脈微細欲絕者。

溫經祛寒法是一種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,臨床療效顯著。但需注意的是,溫經祛寒法不可過度使用,以免損傷陽氣。若有相關症狀,建議諮詢中醫師,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