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經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溫經祛寒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,用以溫通經絡,祛散寒邪。適用於陽氣不足,經脈受寒,血液運行不暢,表現為手足厥寒、肢體痹痛,或可能引發陰疽及婦女月經不調等情況。根據臨床觀察,常見的症狀有:

  • 寒邪凝滯經絡,導致肢體關節疼痛,疼痛部位固定,白天輕微而夜晚加重,行走不便,治療常使用麻黃、桂枝、蒼術、制川烏、附子、細辛等藥物。
  • 傷寒寒中少陰經絡,並延伸至太陽經絡,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這種溫通少陰經絡、祛散寒邪的方劑治療。
  • 婦女因沖任虛寒而出現月經不規則或月經後期等情況時,可使用吳茱萸、桂枝、附子、生薑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黨參、炙甘草和阿膠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記載:“寒氣進入經絡,會造成凝滯,凝滯會導致通暢不良,而出現疼痛。”寒邪入侵人體後會導致經脈阻塞,氣血循環不順暢,從而引發肢體關節疼痛、手足厥寒等症狀。溫經祛寒法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溫通經絡、祛散寒邪,改善氣血循環,從而緩解疼痛,改善相關症狀。

常用的溫經祛寒法方劑有:

  • 麻黃附子細辛湯:適用於寒邪侵襲少陰經絡,症狀表現為手足厥寒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脈搏細微欲絕等情況。
  • 吳茱萸湯:適用於婦女因沖任虛寒而月經不規則或月經後期情況。
  • 桂枝附子湯:適用於陽虛外感寒邪,症狀表現為全身疼痛、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脈搏微弱欲絕等情況。

溫經祛寒法是一種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,臨床療效明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不宜過度使用溫經祛寒法,以免傷害陽氣。如果有相關症狀,建議尋求中醫師的指導,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