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癘
定義
溫癘為中醫病名,屬外感熱病範疇,指具有強烈傳染性、流行性,且以溫熱性質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疫病。其概念與「溫疫」相通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太陰司天之政……其病溫癘大行,遠近咸若。」意指在特定氣候條件下(如太陰濕土司天),濕熱濁邪蘊結,化生癘氣,導致大範圍疫病流行。
病因病機
- 癘氣為本:溫癘由天地間乖戾之「癘氣」引發,此氣非尋常六淫,而屬具有毒烈特性的異氣,可經口鼻、肌表侵入人體。《溫疫論》稱:「疫者,感天地之癘氣……此氣之來,無論老少強弱,觸之者即病。」
- 氣候誘因:如《素問》所述,太陰濕土司天之年,濕熱交蒸,濁邪瀰漫,易助長癘氣滋生與傳播。
- 正虛受邪:人體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則癘氣乘虛而入,蘊伏膜原,繼而內傳臟腑,發為熱毒熾盛之證。
臨床特徵
- 熱象顯著:症見高熱、煩渴、面赤、舌紅絳、脈洪數等陽明氣分熱盛表現;若熱毒深重,可逆傳心包,見神昏譫語、發斑吐衄。
- 傳染迅速:「遠近咸若」說明其具廣泛流行性,常呈一隅多人同時發病。
- 夾雜濕濁:若因濕土司天致病,多兼見身重倦怠、胸悶嘔惡、苔膩等濕邪黏滯之候。
與相關病證辨析
- 與傷寒區別:傷寒為風寒之邪從表入裏,循六經傳變;溫癘則癘氣直犯膜原,起病急驟,傳變更快,熱毒更甚。
- 與溫病聯繫:廣義溫病包含溫癘,但通常溫病泛指一切外感熱病,而溫癘特指具强烈傳染性者。
文獻淵源
除《內經》外,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癘氣致病理論,提出「邪伏膜原」說,並創達原飲等方以透達膜原、辟穢化濁,為治療溫癘之重要發展。
附:名詞考據
「癘」本義為惡瘡,引申指致病暴戾之氣。《說文解字》:「癘,惡疾也。」古人以「溫癘」命名,既強調其熱性本質,亦凸顯其兇險特徵,與「寒癘」(如陰毒傷陽之疫)相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