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瘧
病名。為瘧疾之一種特殊類型,其發病機理與臨床表現具有鮮明特點。根據中醫典籍記載與歷代醫家論述,溫瘧可分為以下兩種主要類型:
一、瘧疾類溫瘧 此類溫瘧特徵鮮明,其發作呈現「先熱後寒」或「但熱無寒」之典型表現。《素問·瘧論》詳述其病因病機為「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」,至春季陽氣升發之際,邪氣未能外透,及至大暑時節,因腠理開泄或勞作汗出,伏邪隨之外發。其病理特點在於「陰虛陽亢,邪從腎出」,形成陽盛則熱、陽衰則寒的往復發作。
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補充:「其脈如症,身無寒但熱」,並伴見骨節疼煩、時作嘔吐等症,創立白虎加桂枝湯為代表方劑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變通治法,如採用草果飲去生薑加生石膏等加減法。
此型溫瘧尚有「風傷衛瘧」、「陽明癉瘧」等別稱,其發病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,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指出「火郁之發」為其重要誘因,呈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病理觀。
二、疫病類溫瘧 《溫疫論》另立一說,將具有傳染特性的溫瘧歸類為疫病範疇。其特徵為寒熱發作雖似瘧疾,但會出現明顯里證,特別是在邪傳陽明時,可見口渴、煩熱等胃熱表現。吳又可強調此型當「以疫法治之」,若誤用常規瘧法治療,將導致不良後果。此類溫瘧實為具有瘧疾樣表現的溫疫變證,其治療須遵循溫疫辨治規律。
從病機深度而言,溫瘧本質涉及少陰、陽明兩經,其「邪伏骨髓」的特性與一般瘧疾迥異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指出此病「得之冬令,發於盛夏」,凸顯其伏邪特性。清代溫病學派則進一步完善其治療體系,在清熱解毒基礎上,重視透達伏邪、調和營衛等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