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脾
在中醫理論中,溫脾屬於溫補法的範疇,是指通過溫熱藥物或方劑來祛除脾胃虛寒、恢復脾胃功能的治療方法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因陽氣不足或外感寒邪導致脾胃虛寒,則易出現腹脹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四肢不溫等症狀。此時需以溫中散寒、補益脾陽的方式調理,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。
溫脾的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陽不足則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,進一步導致寒濕困脾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「寒者熱之」,針對脾胃虛寒證,需以溫熱藥物助陽祛寒。溫脾法不僅溫補脾胃陽氣,亦能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因寒邪凝滯引起的各種不適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- 溫脾飲
溫脾飲為經典溫脾方劑,多用於脾胃虛寒伴有積滯者。其主要組成包括附子(溫陽散寒)、乾薑(溫中止痛)、人參(補氣健脾)、大黃(瀉下積滯)等,既能溫補脾陽,又可通腑導滯,適用於寒積內停、腹痛便秘之證。 - 理中湯
出自《傷寒論》,為溫中祛寒的代表方,由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組成。此方專治脾胃虛寒,症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泄瀉、畏寒肢冷等。乾薑為君藥,溫中散寒;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;甘草調和藥性,共奏溫補脾胃之效。 -
其他常用藥物
- 附子:大熱之品,擅長溫補脾腎陽氣,適用於嚴重陽虛寒凝之證。
- 肉桂:補火助陽,溫通經脈,可改善脾陽不足導致的腹冷痛。
- 吳茱萸:散寒止痛,尤擅治療寒邪犯胃引起的嘔逆。
適用證候
溫脾法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:
- 脾胃虛寒:長期飲食生冷、過勞傷陽,導致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食少便溏。
- 寒積內停:寒邪與積滯互結,見腹痛拒按、便秘或泄瀉清稀。
- 陽虛水泛:脾陽虛衰,水濕不化,引發水腫、痰飲等症。
小結
溫脾法側重於恢復脾胃陽氣,以溫熱藥物驅散寒邪、振奮脾陽。臨床應用時需辨明寒熱虛實,選擇適當方藥,方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,促進整體健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