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溫臍法
溫臍法為中醫灸法之一,屬間接灸範疇,主要透過藥物與艾灸結合,施於臍部(神闕穴),以達溫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此法載於《醫學入門》,尤注重婦科調理與養生用途。
理論基礎
臍部為「神闕穴」,屬任脈要穴,與五臟六腑經氣相通,為先天之氣輸布門戶。中醫認為,臍皮薄脈敏,藥力易滲透,兼其位處中焦,灸之可溫補脾腎、散寒除濕,故歷代醫家多用以調治虛寒諸證。溫臍法結合藥艾之力,既可激發經氣,又可借藥性引導,增強療效。
操作與配方
根據《醫學入門》所錄「溫臍種子方」:
- 藥物配伍:五靈脂(活血散瘀)、白芷(散寒透竅)、青鹽(引藥入腎)、麝香(開竅通絡),共研細末。
- 施術步驟:
- 以蕎麥粉調水成條,圍繞臍周形成藥圈。
- 將藥末填滿臍窩,上置艾炷灸之。
- 灸至臍部溫熱即停,避免過度灼傷,數日後可複灸。
此方中,五靈脂與青鹽協同化瘀溫下,白芷祛風燥濕,麝香助藥性深達,配合艾火之溫煦,共奏暖宮散寒、調經種子之效。
臨床應用
溫臍法自古多用於婦人下元虛冷、月事不調、胞宮寒滯所致不孕,亦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泄瀉腹痛及陽氣不足之證。現代中醫亦延伸用於體質調理,如虛寒型手足冰冷、慢性疲勞等。
學術延伸
除上述配方外,歷代醫家亦衍生多種溫臍變法,如:
- 隔薑灸臍:以薑片置臍上艾灸,加強溫中散寒。
- 鹽灸神闕:單用青鹽填臍施灸,專攻寒疝腹痛。
- 藥餅灸法:依辨證配製不同藥末(如附子、肉桂等),拓寬適應症。
溫臍法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思想,透過臍部特殊解剖與藥艾協同,激發人體自癒之能,為傳統外治法之精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